Category

「愛 ‧ 女孩」通訊

2021年三月號【逆境更自強:三個從「地獄」折返人間的女孩】

在絕境中重新站起來並不容易,您的一份關心、一個幫忙,可能就是女孩在漆黑裡的一道光,讓她們有信心和力量去衝破困局,甚至以生命影響生命。您可有想過您的一小步會如何改寫女孩的命運?我們立即來看看三個女孩不屈求生的故事。 從童婚厄運中努力掙脫 — 思妍 思妍在孟加拉一條貧窮村落居住。在13歲時,父母強逼她與一個不認識的男人結婚,思妍知道結婚後就不能再上學,亦無法追尋自己的理想。於是,她堅決反對婚事,在培幼會的介入與協助下,思妍除了成功擺脫早婚命運,更在社區落力宣傳童婚禍害、為培幼會接聽性別暴力求助電話、四出探訪面臨童婚的女孩及遊說她們的父母不要將女兒提早嫁出。 「在九年間,我成功阻止了62宗童婚,使34個輟學女孩回到學校,國家向我頒發表揚獎項,還讓我代表孟加拉到西班牙國會分享女孩權益議題。」然而她的夢想沒有就此止步,她更利用培幼會創業基金開設了一間衛生用品廠,聘用36個年輕女性,製作及出售價格相宜的衛生巾,盼令貧苦女孩安心上學。單單去年,思妍的團隊就製造了逾16,500包衛生巾,以及利用生產技術和「愛.女孩」基金特別撥款製造了1,700份口罩,惠及整個社區。 性剥削及人口販賣倖存者 — 多蓮 來自烏干達的多蓮今年24歲,是一間裁縫店的東主,也是個積極與培幼會攜手於社區推廣女孩權益的少女,看似風光的背後卻埋藏着可怕痛苦的回憶。 幾年前,因家貧輟學的多蓮聽透過朋友介紹應徵一份工作,以分擔家庭的經濟重擔。怎料一到達工作地點,那裡竟然是一所脫衣舞夜總會和妓院,但一切都太遲了,她無法離開,被逼出賣自己的身體。 多蓮承受極大身心傷痛,以酒精和藥物去麻醉自己,試圖忘記現實的不幸,慢慢地,多蓮甚至連「顧客」有沒有戴上安全套、自己被強姦、被折磨,她也不再在乎,生命彷彿不再屬於自己。 就在這時,多蓮接觸到培幼會與烏干達青年發展連線組織的「安全包容城市計劃」,計劃幫助了很多像多蓮一樣的女孩離開剝削者並獲得生計培訓等支援,重過新生。 「我從未想過有這一天,我很慶幸可以參與計劃,它徹底改寫了我的人生,讓我再次學會愛惜自己,不但看到希望和機會,更成功修補和家人的關係,並在完成課程後獲得縫紉機,幫助我創業!」多蓮說。她將會聘請其他經歷性剥削和人口販賣的女孩在她的裁縫店工作,並教授她們知識,讓她們可以像她一樣,重獲幸福。 年輕媽媽勇敢走出被多次強暴的陰霾— 蘭絲 蘭絲今年20歲,在肯亞一所中學就讀中四,她比同學年長一點,但她從不介意,因為讀書對蘭絲而言,本來就是遙不可及的夢。 13歲那年,她趁暑假離開了外婆家,隻身走到承諾給她學費的姨姨家裡居住,沒想到姨姨一家會奴役、侮辱、甚至虐待她。她在某個深夜終於抵受不住並奮力逃脫,但外婆家卻在45公里外的地方。 半路中途,她遇上了一個遠房親戚說可以收留她一陣子,飢寒交迫下,她亦不虞有詐。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遠房親戚竟一再強逼蘭絲滿足他的性需要,不然就將蘭絲棄於野外,一個月後蘭絲找到機會逃走。然而,在她又餓又累時,她遇上一個男人說服她以性服務換取車費,情急下,蘭絲同意了。一個星期後,那個男人沒有遵守諾言提供車費,只給她買食物果腹的錢,蘭絲偷偷存起來,踏上她第三次的征途。 幾經波折,蘭絲終於回到家,卻發現自己懷了身孕。她一度嘗試和那個男人結婚組織家庭,卻發現他有嚴重的酗酒問題,於是蘭絲抱着孩子回到老家,一個人為茫茫前路而躊躇不已。 「外婆鼓勵我參加培幼會的女孩倡議計劃,在那裡我認識了其他年輕媽媽和性暴力受害者,我們互相打氣,重拾返回校園的勇氣,以自身經歷在社區中帶來改變,讓更多女孩知道她們並不孤單。」現在,蘭絲成為了女孩倡議陣線的成員,為更多女孩和年輕媽媽提供幫助,賦權予她們,幫助她們重建生活。 攜手締造超越想像的改變...
Read More

2021年二月號【知道多一點,傷害少一點:關於割禮的五個事實】

在文章開始之先,我想請您看一看現在的時間,記下這分鐘,我們在結束的時候再回到這一個部份為您解釋。 大家在看這篇文章前或許都多多少少聽過女性割禮,但實際上您了解幾多呢?讓我們來了解幾個關於割禮的事實。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定義,「女性割禮」、「女陰殘割」或「殘割女性生殖器」包括「所有涉及非原因,將女性外生殖器部分或全部切除,或對女性生殖器造成其他傷害的程序」。在各種文化下,割禮的成因都稍有不同,但不論從甚麼角度看,割禮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做法。 一、全球至少有約2億名女童和婦女曾遭受割禮,14歲以下的女童共有4,400萬。這個「儀式」在非洲西部、東部和東北部地區、中東及亞洲一些國家非常普遍,多由家中的女性長輩執行。 二、一刀送上女孩和女嬰性命。割禮不單對女性健康毫無益處,更為女性帶來很大的健康風險,輕則昏倒、劇痛、流血不止,重則可以造成細菌感染,成為女性一生的心理陰影,甚至奪去她們的寶貴性命。世衛的研究指出割禮亦大大增加女孩日後懷孕時遇上難產的機率,有22%的新生嬰兒死因可歸咎於母親曾遭受割禮。 三、您曾否質疑過上一代女性在經歷過割禮這種切膚之痛後,為何還要把痛苦施加在下一代、甚至是自己的寶貝女兒身上呢?我們需了解割禮背後對傳統文化的象徵意義。在一些社會中,女性需要經歷過割禮才可被視作「成人」,因為他們相信割去生殖器官的一部份可以控制和減少女性發生性行為的機會,使女性在婚前保持貞潔,免得家族因女兒作出婚前性行為而蒙羞,這一刀也就是為她們準備出嫁而割的。亦有人認為生殖器官是「不潔」之物,割禮是為了「潔淨」女孩。母親在世代壓逼和文化洗腦下也不得不讓女兒經歷自己遭受過的切膚之痛,不斷錯誤地把陋習延續下去。 四、割禮最常見於非洲國家,例如埃及、索馬里和葉門等,也有一些亞洲國家有這樣的習俗,更可怕是如此殘酷的行為竟在馬里和塞拉里昂等地被視為合法行為。隨着時代進步,近年陸續有國家立法禁止割禮,但成效備受質疑。除了起訴困難外,執法單位亦難以得知有女性在家中被施行割禮,以至割禮問題仍然猖獗。現時我們間中仍會發現有人不惜犯險,在歐美等反割禮法律嚴謹的地方偷偷施行割禮,可見割禮問題難以單靠立法解決。 五、每一個人都應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換句話說,無人可以剝奪女性對自身身體部份去留的決定權。割禮絕大多是被強行施行的,有不少受害女生會被騙到房間中,被家人抓住動彈不得地被割去身體一部份,這絕對是對女性的一種剝削和歧視,也嚴重地侵害了她們的人權,奪去她們的將來。 在疫情影響下,女孩長時間留在家中,即使被強行施行割禮,外界亦不會發現、也無法介入。在無法聚集人群的社交隔離措施下,一方面女孩和家長無法接受學校和社區提供的性及生殖健康課程,拖慢了宣傳割禮禍害的進度;另一方面,父母也視這段期間為一個給女孩受割禮後的康復期,促使割禮發生。就在疫症爆發的一年間,全球多個有這習俗的國家都錄得個案有大幅上升的趨勢,根據聯合國組織表示,割禮陋習故態復萌令預計本有機會阻止的二百萬宗割禮將會於未來十年內發生,形勢危急。而國際培幼會索馬里辦事處在今年初將割禮問題界定為「全國緊急狀態」。 為打擊割禮,培幼會透過「愛 ‧ 女孩」基金致力保護女童免受割禮等威脅,並將提供生殖健康服務列為應對疫情的工作重點之一,設立對抗性別暴力的舉報熱線等,確保女孩的需要在疫情期間得到適當照顧,不致留下一生的遺憾。 您了解割禮更多了嗎?我還有一個可怕的事實沒告訴您。 還記得本文開首我們記下了開始閱讀文章的時間,有多時間過去了? 在疫情的衝擊下,每八秒便有一個女孩活在割禮的威脅下。如果您花了三分鐘讀到這裡,在這期間可能已有22名女孩遭受割禮之痛。這就是我們需要迫切面對的困境。若您對此於心不忍,不妨在下一個八秒過去前把文章分享給身邊的人,讓反割禮的工作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2021年一月號【您的一小步可成就大改變:「愛 ‧ 女孩」2019-2020年工作報告】

面對遠大的目標,我們很容易會小覷了日常踏出的那一小步、質疑自己。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每一小步都是成就改變的進程。您記起為何當初你會支持「愛  ‧ 女孩 」行動嗎?希望以下的工作成果讓你了解您的捐助如何改善女孩的人生。 在2019至2020年間,培幼會在70多個國家推動了「愛  ‧ 女孩 」行動(包括所有在發展中國家的辦事處)。這是甚具挑戰的一年,亦因疫情肆虐而成了女孩生命中關鍵的一年。幸得您的支持,讓培幼會可以完成下列工作: 製作逾18份報告、立場書及宣言,涵蓋議題包括亞洲女性領導能力、女性在疫情下的需要、非洲女孩權益及網絡騷擾等 超過22,600人參與平權聯署,覆蓋緬甸、津巴布韋和洪都拉斯等地 透過倡議工作訂立319項關注女孩領導力及年輕人參與度的主要改善承諾,包括: 非洲 在塞拉利昂通過性罪行條例2019,將「守護學生」概念引入教師及教育人員工作操守指引中 馬里政府承諾修改現行的反性別暴力法 烏干達落實推出免費性別暴力求助熱線 津巴布韋總理下令學校優先處理及改善女童回校時的交通安全問題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 菲律賓落實嚴厲執行「安全空間法案」,包括在危險街道安裝更多閉路電視和街燈,以及在公共交通工具提供緊急聯絡電話號碼 孟加拉政府開展反性騷擾條例草擬工作 澳洲政府落實「女性安全憲章」 美洲 洪都拉斯承諾致力以性別平等角度推動有助年輕人就業的公共政策...
Read More

2020年十二月號【一個可推動經濟增長10%,卻被忽視的秘技】

2020年,一場疫症重創全球經濟,各行各業都在水深火熱之中,帶來的經濟打擊更有機會影響未來好幾年、甚至一整代人的生活。大家都紛紛尋求一條出路。 其實,出路早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以至各國的領袖都忽視了這個方法。這裡有一個可以推動經濟增長10%、有望扭轉現時困局的秘訣。 是投資基建?還是投資科研?都不是。我們是要投資在女孩身上。 投資入門——教育 目前,全球有多達1.3億女孩未能接受教育,原因包括戰亂、貧窮、天災及種種因性別不平等而引起的問題,如童婚、童工等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預計將會有超過1,400萬女孩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後無法回到課室,加劇原先已非常懸殊的兩性接受教育比率。 女孩接受教育後,識字率提高、在語言、數理及技術層面有所發展,大大提升她們進入社會後的競爭力。同時,因為學校提供性教育、常識科等,女孩的早孕、童婚機率會下降,可以減少未發育完成的少女因生產而出現嚴重拼併發症甚至死亡的風險,亦間接減低了醫療負擔。 過往的研究已多次證實童婚是發展中國家跨代貧窮問題的主要成因之一。女孩往往因年輕、缺乏教育,不知道如何養育下一代,父母不識字,無法賺取高收入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他們的孩子也有很大機會不識字,形成惡性循環,造成跨代貧窮。因此,讓女孩接受教育將會是改變整個社會貧窮問題、減低政府援助開支的首項任務。 投資第二步——全方位支援 國際培幼會夥拍花旗集團於十月推出的一項研究指出,讓女孩接受教育只是這項「投資」的第一步,為了帶來長遠而可持續發展的改變,我們要從多方面介入,使女孩在各個成長階段都得到保障。 單靠教育去改變女性的社會地位並不足夠,因為她們總有一天會離開學校、踏進社會,而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風氣下,女性的發展空間甚小。阿富汗上月10日就發生了一宗令人震怒的事件。33歲的卡提拉(Khatera)最近實現童年志願,成為了女警、不幸地在下班路上被持槍襲擊,更被利刀割眼。卡提拉雖大難不死,但從此失明,不能回到工作崗位。而可怕的是調查發現背後的主謀很可能是卡提拉的父親,因為父親一直很反對女性外出工作,卡提拉擔當向來屬於男性的警察工作更令父親不能接受,促使他向極端組織塔利班提供女兒的個人及工作資料。卡提拉的遭遇只是性別不平等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們可以如何讓女孩放心走出光明前路呢? 政府、私人企業、非政府組織以及普羅大眾等不同社會持份者都必須在各自的崗位上多做一步,在女孩成長的歷程中多次介入,創造長久而具系統性的改變,推動法例及體制改革,譬如在工作層面提供平等的晉升機會、男女同酬;在家庭層面支持女性就業、提供可靠的托兒服務;在政策層面推動保障女性的勞工法;在社會推廣男女平等,改變整體風氣。這樣女性才有更大機會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術好好發揮,貢獻社會。 國家層面的投資回報 消費界定了市場價值,亦即是推動本地生產總值 (Gross Domestic Profit,下稱GDP)的關鍵。培幼會與花旗集團的研究指當女性財政獨立穩健後,平均會把九成收入用於家庭支出,遠多於男性的三至四成,而這些消費為GDP增長帶來正面影響。研究續指每當我們花1美元在女孩的權利與教育上,便可以收回2.8美元,加起來相當於額外創造數十億美元的GDP。 這個報告更提出多個論證及預測,其中一個測試顯示,若勞工市場上的男女差距完全消失,到了2025年全球的年度GDP會增長26%,相當於是28萬億美元。報告另一部份則對比了過去20年反映世界各地人民受教育程度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下稱HDI)及當地女性在2000年至2018年間的個人消費總值,發現有着力改善兩性教育差距、提升HDI的經濟體裡的女性普遍在人均消費總值上有更大增長,亦更容易脫貧。 報告亦模擬八個發展中國家(加納、烏干達、馬里、印度、老撾、薩爾瓦多、玻利維亞及埃及)的未來發展路向,結果顯示若這些國家在2030年前可達至100%高中完成比率,它們平均會有10% GDP增長。最大增幅的是烏干達,達驚人的20%,最少的玻利維亞也有4%,成續十分理想!...
Read More

2020年十一月號【抓着疫情的「影子」】

以口罩抗疫,以甚麼對抗性別? 在這疫症橫行的一年,我們花了不少時間查看世界地圖,看哪個國家新增了個案,哪個地方又停工停課。但深深刻劃在地圖上的又豈止疫情呢? 就在病毒不留情地侵入生活時,聯合國提出了一個新名詞—影子疫情。顧名思義,「影子疫情」就像影子一樣隨着疫情來臨。它,就是針對女性的暴力事件。 圖中這些數字並不是疫情的確診或死亡人數,而是同樣駭人的性別暴力事件數字。 在過去的12個月內,全球就有2.43億女性經歷由另一半施加的肢體暴力或性暴力,佔了15至49歲女性人口的18%。 社會中的性暴力 數字給了我們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實質在這些女性身上發生了甚麼事呢? 事實上,女性在未有疫情以前就處於容易遭遇性別暴力的位置,這些暴力行為包括性騷擾、性侵害、肢體暴力、言語暴力、精神虐待、家庭暴力等等。或許你會認為疫情令街道上少了人,會間接令案件減少,不過,現實總比幻想殘酷。 今年七月下旬,23歲的尼日利亞女孩潘蜜拉在乘巴士時遇上防疫路障。執法人員上車逐一檢查,確保每個人都有遵守防疫措施。這一天,潘蜜拉沒有戴上口罩,按原來的法例,她理應被罰款或面臨監禁,但執法人員把她帶到一間空置房屋,威脅她「如果不配合發生性行為,就殺了妳!」,最終她被逼就範。 另一邊廂,英國一項調查發現在第一輪防疫隔離措施實施後,每五個女性就有一個經歷了街頭騷擾,包括遭遇吹口哨或喊叫聲挑逗、被跟蹤、遭受不情願的性或肢體接觸等等。另一項調查則揭示51%女孩在今年六月後曾在公眾地方經歷性騷擾,比例驚人。 防疫當然重要,但我們不能完全不外出,封城之下,女性仍需外出購買日常用品、處理各樣事務。可惜,社會辜負了女性的期望,無法為她們提供一個在防疫與防止性暴力層面都安全可靠的環境。 家,就是安全?魔鬼可能就在身邊 「留在家中,不外出不就好了?」 先不說這論調如何將責任推到受害者身上,我們單單着眼於「留在家中」的安全性,就存在很大爭議。 數據告訴我們一個可怕的事實—加害者很可能是我們最親密的人! 在印度開始封城後的第三個星期,塔拉致電當地的家庭暴力舉報熱線。塔拉的丈夫在婚後15年以來常常以暴力對待塔拉,但她都吞聲忍氣捱過去。但封城令塔拉不能藉工作之名減少見面,倆口子在家中日夜雙對,磨擦增多,丈夫打她和羞辱她的次數亦更趨頻密。「我活在持續的恐嚇之中,我不知道何時會激起丈夫的情緒。」她在求助電話中低聲說道,因為她很怕丈夫和奶奶會發現。 塔拉的遭遇並不罕見,研究顯示有30%的暴力事件都是由另一半一手造成,有多於三分一被謀殺的女性是被現任或前任伴侶所害。 疫症使犯案容易求助難 在香港方面,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的婦女求助熱線在疫症首兩個月接獲的家暴求助個案,較上年同期上升逾一倍。組織表示社區隔離措施令受害人求助困難,未能及時獲得資訊和援助,法庭亦暫停服務以致未能申請法律文件,女性只能繼續忍受家暴。同時,入住庇護中心的人數亦較過往少了一半,不少是因為擔心庇護中心的防疫安排不足而拒絕入住,也有求助個案因社工在家工作,未能即時聯繫,於報警後約一星期才被安排入住庇護中心,期間的安全令人關注。 全球統計數字亦得出相似結論,只有少於四成受害者會尋求協助,少於一成會報警求助。當中不少是因為全日都與加害者共處一室而未能找到機會與外界聯絡、相關援助單位因忙於應對疫情而暫停服務、無法藉社交活動聯絡可信任的人,又或是因封城令未能離家求助。對小孩子來說,學校停課也令他們失去了向學校師長、社工求救的一扇窗,老師也無法及早察覺家暴事件,容易釀成悲劇。 齊心抗「疫」 這幾個月,我們常把「齊心抗疫」掛在口邊。其實,我們都可以用相同的心態去面對來勢洶洶的影子疫情,正視社區中女性的「疫」境,幫助女性脫離險境。...
Read More

2020年九月號【月經會招致死亡?】

你不可改變月經 但可改變看待月經的態度 「月經。」 若你在香港提起這個詞語,或許會引來大家尷尬的目光;但在世界上一些地方,說到「月經」,換來的可不止尷尬,而是恥辱、嫌惡與恐懼!月經對你來說,又是甚麼呢? 月經是每位女性與生俱來的特徵、象徵生命的延續。據統計,每個女性一生中平均會有三千日在月經伴隨中渡過,但每個女性的月經故事都稍有不同,她會生暗瘡,我會有經痛,她又可以安然無恙。 先考考大家,你覺得月經會為女生帶來甚麼? 讓我們來看看尼泊爾女孩的經歷,一探究竟。 在尼泊爾女孩的故事中,月經帶來各種負面影響,更會招致死亡。雖然尼泊爾於2005年已立法禁止將女孩困在「月經小屋」,但在西部偏遠地區,情況仍然猖獗。每一天都有女性被逼在荒涼小屋隔離,每年都有數宗女性因被蛇咬、燒炭取暖致死等悲劇發生,此外,由於害怕被歧視,許多女性亦會遭遇虐待或強暴而未有舉報事件。 問題根源不在於法例  在於思想 調查顯示尼泊爾中西部14至19歲女孩中,有近77%仍會在月經期間被隔離,當中六成人知道這個習俗是違法。一項2018年的研究更揭露「月經小屋」問題是「刻意造成」,即使小屋被拆除,當地居民依然會想盡辦法把女孩困住,更會用衛生安全情況更惡劣的牧屋作替代。 為何尼泊爾人對「月經小屋」如此執着?尼泊爾人大多信奉印度教,相信月經是「不潔」、有辱神明之物,來經女孩接觸到神明、食材、水源和家中男性成員都會為家庭帶來厄運。因此,來經的女孩會被逼獨自在離家甚遠的小屋隔離。法律難以箝制思想,在偏遠山區,即使立法強制亦難以確保村民不會偷偷犯規。 世界各地都存在「月經羞辱」 尼泊爾女孩來經時的遭遇正正反映「月經羞辱」(Period Shaming)這個現象。「月經羞辱」指女性因月經而受到他人的批評,甚至羞辱。由於女性地位低微,大眾對這個生理現象亦缺乏相關知識,來經女性自然成為攻擊對象。不少女性因來經而自信心受創,更有可能為了逃避批評和嘲諷而不敢上學、不敢為自己的權利發聲,從而增加她們輟學、早婚、早孕、前途受阻、面對不公平對待的風險。 事實上,除了尼泊爾,世界各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月經羞辱」。以18歲的東非烏干達女孩葆琳(Pauline)為例,她曾經因經期不適在學校暈倒,被送進醫院。回到學校後,她不但得不到關心,反而被男同學排斥,社區的流言更指她被詛咒。葆琳承受了極大心理壓力,父母只好幫她轉校。這都歸咎於烏干達的社會文化,女性在社會不被尊重,小男孩在大人身上有樣學樣,學校又沒有灌輸正確觀念,以致男生缺乏對女同學生理不適的理解。 小孩很容易受到成人影響,尤其是師長,但在長年知識貧乏、缺乏生殖健康教育的地區,師長自身又有沒有能力應對孩子在青春期的煩惱呢?2019年末,在非洲肯尼亞的一條村落,一名14歲的女孩在來經時不小心弄髒了校服裙,老師不但沒有關心女孩的需要並幫助她擺脫窘境,而是在一眾同學面前指女孩很「骯髒」,並要求她立即離開課室。事件讓女孩大受打擊,不知如何是好,陷入了情緒低谷。回家後,即使母親盡力安撫女孩,女孩仍在母親外出打水時輕生了。 即使有些尼泊爾女生不用被困在「月經小屋」,但研究發現全部受訪的西部地區女孩都有被不同程度的月經習俗束縛。 聯合國人口基金東非及南非區域辦公室研究發現,非洲不少民族傳統仍認為月經不潔,甚至禁止女孩在月經期間觸碰自己的陰部,認為會污染神聖的水源。 「月經貧窮」只是個貧窮問題嗎? 「月經貧窮」我們可能都聽過,即女性無法負擔購買衛生用品的費用,使她們要以其他用品代替或是減少更換衛生用品的頻率。全球共有23億人缺乏基本衛生服務,27%人口家中沒有洗手設施,相比起來,女性缺乏衛生用品好像顯得不太重要?然而,這個問題帶來多種禍害,需要我們致力改善。在發達國家如南韓,就曾經出現「鞋墊女孩」現象,因女性衛生用品生產商決定大幅加價,低收入家庭未能支付起衛生巾的費用,女孩以形狀相似的鞋墊取而代之,令全國一片嘩然。在發達地區的月經貧窮尚且如此嚴重,更遑論在資源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在印度,只有12%女性在來經時有衛生用品可用,更多女性只能以舊布、灰、報紙等充當衛生巾。 「月經貧窮」的影響包括損害尊嚴、經期不便導致輟學、早婚、早孕、跨代貧窮,甚至受細菌感染而死亡等;普遍我們聽過的原因有貧窮、衛生用品價格高昂、物價高昂、物資短缺等,不過,問題歸根究底是源於「月經羞辱」。...
Read More

2020年八月號【解構女性黑白照風潮】

7 月18日巴西女記者帕德朗(Ana Paula Padrão)以「#womenempowerwomen」和「接受挑戰」為題上傳的一張黑白照,掀起了意想不到的一股仿效熱潮。一名27歲的土耳其女學生爾泰金(Pinar Gültekin)在上月中慘遭前男友諜殺焚屍,適逢當地政府打算退出保障婦女免受家暴及性侵的《伊斯坦堡公約》,事件引起全國對女性安全問題的關注。因土耳其媒體會刊登不同遭受性暴力及謀殺受害者的黑白遺照,大眾便仿效帕德朗的挑戰,在社交媒體上傳黑白照表達訴求,並要求土耳其政府就問題作出改善。活動引起廣大迴響,來自全球多個國家近700萬網民紛紛上傳黑白照,配上「#challengeaccepted」(接受挑戰)以及「#womenempowerwomen」(女人支持女人)等標籤,呼籲大眾關注女性權益,更挑戰身邊好友上傳照片延續行動,當中亦不乏國家政要、演藝紅星等知名人士參與。 黑白照挑戰以外,還有「她們」 事實上,除了黑白照挑戰,每天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女性都要面對各種生活挑戰及為爭取自身權益而努力,她們的情況需要我們關心與支持。 今年五月,南蘇丹一名八歲小女孩慘被輪姦,施暴者更以槍指嚇女孩及她的母親。南蘇丹人以「#SouthSudaneseSurvivor 」(南蘇丹倖存者)為標語,呼籲社會打破沉默、要求政府正視當地性暴力及強姦文化。 今年六月,兩名尼日利亞年輕女性被強暴及殺害,引發大型示威。尼日利亞人民以「#WeAreTired」(我們都倦了)作口號,抗議當地政府未有就針對兒童和女性的性別暴力作出相應行動。 現時在阿富汗亦有一群女性在街頭和網絡上呼叫「#WhereIsMyName」(我的名字在哪兒?)。根據當地文化,女性不能在公開場合使用自己的名稱,只可以用父親、兄弟和兒子的名字,不單讓單親母親和孤兒被歧視,亦使女性在社會失去被平等看待的機會。倡議者認為當地要立即停止對女性的欺壓,給予女性平等權利和保護。 此外,在肯尼亞、南非、烏干達、塞拉利昂等國家亦有不同以爭取女性、女童權益的行動。這一方面展示了女性不屈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世界各地還有很多很多對女性不公的事情,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帶來改變。 就在這三秒,「她」失去了自主的人生 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導致全球89%的學生停課,近 15.4億兒童受影響,其中3,000萬兒童更會從此輟學,當中以女孩為主。在停課期間,多個國家的童婚數字急劇上升,現時,每3秒便有一名18歲以下的女孩結婚。經濟發展停滯使貧困家庭貧上加貧,逼不得已把被視為經濟負擔的女兒外嫁,以換取禮金度日及減少家庭開支。根據聯合國預測,在未來10年,全球將有額外1,300萬宗因疫症而引致的童婚個案。她們本可有美好前程,卻因性別不平等和總總不幸而犧牲自己,失去讀書改變貧苦命運的機會。 三秒,您可為「她」多做一步! 其實,我們除了轉發黑白照片,也可以為這些受逼迫的女孩多做一步!我們不妨把握這三秒,把這個訊息傳給三位親朋好友,使更多人了解女孩面對的困境,集合眾人之力共同建立更平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