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契媽愛屋及烏 兄弟難忘千里恩情

無論是幫誰也好,幫多少也好,都是一份珍貴的情意,盛載額外的恩典。儘管過了半個世紀,每每提起弟弟少時獲遠方有心人助養的軼事,我都只有無限的感激,皆因這份飄洋過海的心意,為我和弟弟的童年歲月添上一點點溫暖。

我(右)及弟弟自小和母親相依為命。

兒時常挨餓 弟弟獲助養

父親早年因病離世,遺下我、弟弟和媽媽相依為命,我們三母子在旺角巷弄之間的一所寮屋棲身。媽媽身兼父職,白天在地盤當女工,搬搬抬抬的工作使她常常受傷,為了賺取額外收入,她更要犧牲休息時間,撿破銅爛鐵拿去變賣。當時一家生活過得拮据,我和弟弟忍飢挨餓亦是家常便飯,還記得媽媽每天踏入家門,我第一時間都會揭開她帶回來的菜籃,看看有甚麼可以吃的。

眼見我們境況堪憐,熱心的鄰居叔叔幫忙引薦我和弟弟到國際培幼會申請援助,當時面試的情況我至今仍歷歷在目,培幼會職員除了深入了解我們的家庭狀況,亦曾問我和弟弟將來的志願,我衝口而出的回答想成為司機;而弟弟則決定要為人師表。不久,住在加拿大渥太華的Ms. Hall決定助養弟弟,我們一家每月獲發港幣45元的資助用作補貼學費。契媽亦十分關心我們的教育,曾提議我們入讀一所教會小學,認為那裏的教育會幫助我們全人發展及成長。

開拓眼界 免淪為街童

在娛樂不多的年代,我和弟弟除了上學,大部分時間都會在街頭、公園流連。身處紛雜的生活環境,我和弟弟心智也未成熟,容易受到別人引誘,曾試過被同學教唆逃學,幸得母親、契媽和學校老師循循善誘,並鼓勵我們多參與團體活動,培養興趣和擴闊社交圈子,才不致誤入歧途。

雖然我並不是助養計劃的直接受惠者,契媽的一言一行卻對我造成很大影響。以前因為家裡環境欠佳,我們『過得一日得一日』,很難有長遠的目光,擁有夢想對我們來說亦算是奢望,所以當聽到契媽許下供養弟弟上大學的承諾,我真的感到喜出望外,看見一個在遠方的陌生人願意無私付出,供書教學,我們明白到路並不是只有一條,對將來亦存有盼望。

接受契媽的助養期間,我和弟弟都會和她通訊,書信內容大多圍繞日常生活,每次收到契媽來信,我和弟弟都會珍而重之,細心閱讀她的一字一句,因為從她的分享中,我們得以見識世界之廣闊,而為了要讀懂信中的內容,我們都會查好幾次字典,可算是學習英文的好方法。

透過國際培幼會,弟弟每月獲發港幣45元的資助,惠及一家!(從右邊起:我、 家母、弟弟及失散多年的幼弟)

難忘與契媽父母見面 心永存感恩

由於我和弟弟當時年紀尚小,對很多助養細節的印象十分模糊,但仍依稀記得契媽的父母曾到訪香港,還專程僱車帶我們同遊龍珠島。當時家住九龍的我從未曾踏足過新界,在島上看見連綿不絕的海岸線,覺得那裡仿佛是世外桃源,別有天地。短短半天的相處,契媽的父母溫文爾雅,待我和弟弟如親人一般,點點滴滴,暖在心頭。

得悉國際培幼會在2009年重返香港,我亦承傳契媽大愛,助養了兩位來自內地及尼泊爾的兒童。其實助養的金額不多,我想多行一步,幫助有需要的人。只要多點愛,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多年來,我一直都希望跟契媽見面,向她親自道謝,奈何未有對方的聯絡方式,始終未能追查其下落,但這份千里恩情,我和弟弟一直深埋在心,不曾忘記。

我希望有朝一日能與契媽相見,親口向她道謝。

圖文:培幼會前受助人 – 李明光先生

 

*本文已刊登於2019年7月5日出版的《信報》內,詳情: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2182964/真假兄弟分享半世紀助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