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受援助 今將愛延續

兒時,家境清貧,生活捉襟見肘,甚至骨肉分離,我只能與媽媽相依為命。幸運的是,我得到了遠在美國的助養父母的幫助,改變了一生。我深知再沒有機會表達謝意,唯有續其善行,盡力助人。

兒時生活捉襟見肘 骨肉分離

40年代,日軍侵華,媽媽全家人都因戰亂身亡,只剩媽媽倖存。她隻身來港,無依無靠,生活頓成問題。為了糊口,媽媽唯有下嫁比她年長幾十歲的老翁(即是我爸爸)做妾侍。

雖然常被正室和她的子女欺凌,媽媽都能忍受。後來,媽媽因為害怕我出世後會被他們送走,便帶着姐姐和我離開了這個複雜的家庭。一個女人帶着兩個幼小的女兒,又要兼顧賺錢養家,殊不容易。為了便於照顧,媽媽不得不把姐姐寄養在別人家,一家人骨肉分離。姐姐雖然現在已年過大半百,但是一想起自己小時寄人籬下的情景,仍然會很難過。

Iky幼時家境清貧,生活捉襟見肘。

媽媽是一個很堅強硬朗的女人,雖然身軀纖弱,但是每天都會為幾十名工人煮飯,並擔著飯餸步行兩公里送飯,從未有半點怨言。記得我們母女倆曾住在殘舊破樓內的廚房門口的床位,生活捉襟見肘。早上,床是煮飯的地方;晚上,我們就睡在那張狹窄骯髒的床上,老鼠蟑螂整晚在旁邊跑來跑去。如此惡劣的居住環境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小時候知道媽媽工作辛苦,我會在建築地盤撿拾木塊給媽媽做柴燒,幫她洗碗碟、送飯等。媽媽忙於工作,很多時候我就獨自在街頭流連至深夜,又常與鄰居小孩爭吵打架。慶幸當時環境不太複雜,我不至後來變成社會害蟲。

養父母幫助渡過難關

感恩在艱難的日子裏遇見培幼會,並得到遠在美國的契爺契媽Barbara及Ray Hillerud的助養,每月可以得到港幣45元資助,使家庭經濟狀況改善不少,姐姐和我亦得以繼續學業。培幼會還安排老師幫我補習,令成績有所進步。

我的養父母是一對極富有愛心並且心思細密的夫婦,在我17歲畢業後,培幼會對我的資助便已中斷。養父母並不富裕並已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但為我的前途考慮,他們還是盡力資助我完成一年商科課程。

養父母曾來香港探望Iky。

養父母曾來香港探望我,我也曾到美國探望他們。他們看著我成長,早已不僅僅當我是一個受助人,而是遠隔重洋的一家人。當收不到我的信時,他們會一直記掛著我;當我寄禮物給他們時,他們會向鄰居展示;他們為我感到驕傲,經常向朋友提起我這個遠在香港的女兒……每年聖誕,我們都十分期待彼此寄來的禮物,並引以為榮。1977年時,養父母曾寄來一套美國錢幣,我十分喜歡這禮物,保留至今。我們不在乎禮物的價值,而是它帶給我無限温馨幸福的感覺。

40年前,養父母寄來一套美國錢幣的聖誕禮物,Iky十分喜歡,保留至今。

從我被助養那年開始至養父母先後離世的25年間,我們一直都保持緊密的書信往來,他們每封信的字裡行間都注滿關懷勉勵,像明燈般照亮我的前路方向。原本孤癖寡歡和成績不理想的我,逐漸變得開朗自信,亦不斷積極學習追求進步,邁向不一樣的人生。

由受助到助人 讓愛相傳

我對養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如果不是得到他們的經濟及精神支持,我走的路相信沒有今天的平坦和順利。我深知再沒有機會表達謝意,唯有續其善行,和女兒一起透過培幼會助養了兩個中國兒童。

Iky(左一)與其他前受助人經常擔任培幼會義工,為慈善活動出心出力。

 

身為前受助者,我深感知識能改變一生。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有能力改變家庭、社區、甚至整個社會。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兒童需要支持和打氣,我們只是付出少少,就能大大改變他們的命運,這實在很值得和有意義!

 

*原文刊登於12月13日出版的《都市日報》,詳情:http://bit.ly/2hxHKiP 

圖文:培幼會前受助人 – 梁愛玉女士(Ik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