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女孩遊走夢想與現實之間 從不一樣的角度看童婚問題

多年來,我不時都會到發展中國家探訪,了解當地孩子,尤其是女童所面對的困境,並將議題帶回香港,喚起更多人的關注。當中,童婚近乎是個必然遇到的問題。在香港,社會上不乏講述童婚如何摧毀女孩夢想的故事,每個都讓人痛心;然而,角度都比較單一,多歸咎於兒童和家長缺乏教育、盲目跟從傳統習俗,但現實總比想像更多變、更複雜;今趟就讓我帶大家從家庭勞動力與入贅文化的角度看一個童婚的故事。

三餐不繼竟成童婚誘因﹖

這次,我們到柬埔寨偏遠地區臘塔納基里省(Ratanakiri)探訪,這裡的童婚率高達59%,換句話說,每10個兒童便有6個會於18歲前結婚。但為何這裡的童婚問題會那麼嚴重呢﹖我想,或者我們該從她們的生計說起。

臘塔納基里省的人有高達九成都是農民,多以種植腰果、稻米和木薯為生;可是,這裡的降雨量驚人,每年平均雨量高達999.9毫米,以致水災頻頻發生。由於教育水平不高,村民無法改變生產模式,只可默默承受失收、無收入的日子。在收成和糧食有限的艱難生活中,出乎意料之外,村民把童婚視為一種出路。

柬埔寨人多務農為生,需要大量勞動力,以致不少女孩因生計考量而決定早婚。

在慣常一樣傾盆大雨的下午,我們來到19歲女生丁妮(Ting Din)的家。丁妮從小就渴望成為一個護士,救助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窮人。但命運弄人,在九歲那年,丁妮母親一隻眼失明、父親亦因腎病無法工作,丁妮因而輟學,從此肩起養活一家四口的重擔。那時,弟弟年紀尚小,若丁妮不下田種菜,家裡便會斷糧,為確保一家溫飽,年紀輕輕的丁妮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向現實低頭。

丁妮父母因沒有錢到首都金邊和鄰近的越南尋求專家醫治,病情一直未有好轉,影響一家的勞動力。

似是而非的出路 入贅文化帶來一線曙光

不過,一個小女生要處理種木薯的工作還是非常吃力。於是,丁妮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法」。

基於當地習俗,男人在婚後會離開自己父母,入贅到女家,為女家增添一個勞動人口;換個角度,女生可以誘過結婚來「解決」家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一直為人詬病的童婚,這刻就彷似漆黑中的一線曙光。

丁妮多番計算,考慮到家裡的糧食和收入不夠,便毅然決定犧牲自己,為家裡添一個勞動人口,便草草決定以17歲之齡,成為人妻。

如丁妮所願,家中從此多了丈夫幫忙耕作,可是婚後生活卻非她想像中輕鬆。在婚後11個月,丁妮懷孕了,她不單不能到田裡做粗重工作,連同肚子內的小寶寶,她更要多餵養一個人。她千算萬算,還是敗給了殘酷的現實。

家中糧食短缺,她們一家每天都只有辣椒和豉油拌飯,丁妮亦不懂得怎樣使女兒吸收足夠營養,結果女兒里凱(Ly Houy)出生的時候只得2.1公斤。在香港的話,這樣不足磅的嬰兒必然要被放進氧氣箱密切觀察,同樣作為媽媽的我,實在不敢想像丁妮當時有多煎熬。

在生了小孩後,丁妮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顧里凱身上,對一個才剛20歲的女生來說絕不容易。

丈夫羅參在婚後遷進丁妮的家,但一年有兩個月時間還是需要回50公里外的老家幫忙種植,留下丁妮一人同時照顧孩子和處理農務。

奮力改變現在 讓女兒繼承夢想

縱使丁妮往後在培幼會的育兒工作坊中,學會不少為女兒里凱提供更好營養的方法,使現在六個月大的里凱逐漸追回成長進度,我們還是不能對她受童婚影響的事實視而不見。

回到香港,我反覆地想起丁妮原先應有的人生,或許當天她沒有輟學結婚的話,她會夢想成真,成為一名救助窮人的護士,「現實」卻誤導了她的人生方向,如今的丁妮只好寄望女兒長大後可以接受教育,一圓她的護士夢,而她的夢想卻只能被埋藏於柬埔寨的田間。

雖身在遙遠的香港,我們還是有能力改變「現實」,在助養女童和支持貧困家庭生計的支援工作中出一分力,一方面讓女孩和家人更了解童婚衍生的問題,另一方面令她們不用再為三餐溫飽而草草踏入婚姻,切實為女孩打破「現實」的界限,創造追尋夢想的機會。

臨別時,我祝福里凱可以健康成長,並好好讀書,將來完成自己的夢想,也讓媽媽丁妮可以安心。

文: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 蕭美娟

圖:國際培幼會義務攝影師 曾永楷

助養女孩 改善農村家庭生計

童婚帶來的禍害是無可逆轉的,反對童婚的你必須立即行動!

每日港幣八元,支持培幼會「助養女孩」計劃,幫助女孩改善生活,接受教育,走出童婚枷鎖。

每天8元 助養女孩 每天4元 「愛.女孩」月捐計劃 「愛 ‧ 女孩」一次性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