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母愛」照亮生命

現時,香港大部分孩子都有媽媽疼愛,是家庭的中心,生活幸福。但是,五六十年前,香港曾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歲月,經濟尚未發展,難民潮導致各種社會問題湧現,很多家庭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無數孩子亦要早早面對人生的艱辛,難以感受家庭的溫暖。

今年65歲的莫樹琴(Mary)在年幼時,家境清貧,甚至面臨骨肉分離的威脅。她直言,因為生活艱難,自己並沒有童年。幸運的是,遠在美國、與她毫無血緣關係的契媽透過無私的「母愛」讓Mary感受到人間真情,更改變了她的一生。

Mary的助養者一家(左二為羅賓遜太太)。

契媽幫助渡過難關

小學三年級時,Mary的父親突患重病,一家失去經濟支柱,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幸得校長介紹培幼會給Mary認識,讓她得以申請資助,解決了燃眉之急,並可以繼續學業。透過醫療服務,Mary媽媽的偏頭痛也得到妥善治療。

Mary的契媽羅賓遜太太(Mrs. Robinson)遠在美國,是一名中學老師。除了金錢資助,契媽亦在心靈上給予了Mary極大的支持及安慰,幫助她建立自信,並對生活心存盼望。三年間,契媽共寫了十二封信,將自己與家人的喜好、節日的歡樂一一告知,收到Mary的照片,亦珍而重之地擺放在臥室,將Mary當作家庭的一份子,令生活艱苦的Mary有了作公主的感覺。 在信中,契媽盡說鼓勵的說話,更對Mary說出「以你為榮」。

 

幾十年後,Mary說起這件事,仍十分感動:「中國父母常常口是心非,即使很愛、很重視孩子,往往也不會說出口。由細到大,家人很少稱讚我,但契媽的這句話讓我知道原來有人重視、關心自己,也讓我變得更加自信。」

 

契媽常在信中鼓勵Mary,更表示「以你為榮」,這令Mary十分感動。

 

Mary一家有五兄弟姊妹,媽媽身體不好又不識字,作為大家姐,Mary早早就承擔起照顧家庭、教養弟妹的責任。小學畢業後,Mary偶然聽說如果自己繼續讀書,比自己年輕13年的妹妹可能會被送給他人以減輕家庭負擔。於是,為了維繫家庭及承擔經濟開支,Mary放棄了升讀中學的機會,在膠鞋廠做了三年童工。由早上八點工作至晚上六點,人工每日5塊錢,沒有假期。

 

這樣的生活,現今香港孩子無法想像,但Mary說起來卻無怨無悔:「雖然我沒有童年,沒有繼續讀書,但我學會其他知識,知道要努力付出才可換取回報。曾經得到契媽的幫助,使我明白自己已經很幸運,會勇敢面對生活,不會自怨自艾。」

 

Mary兒時家境清貧,幸得培幼會資助,可以完成小學學業。

聯繫雖斷影響不斷 讓愛傳承

因為沒有繼續升學,資助中斷,Mary與契媽的聯繫雖然就此中斷,但契媽帶給Mary的影響卻不曾消失。Mary深信,「施與受,大家都有福」,在生活中常力所能及地幫助家人、同事及朋友。契媽無私的愛亦影響了Mary對兒子的教育態度,明白自己雖未必了解兒子,但一定讓他們知道家人喜樂憂患與共,做人亦要知恩圖報。現時,Mary的兩個兒子一個從事資訊科技行業,一個為國際知名酒店的行政總廚,事業有成,生活無憂,一家人美滿幸福。

Mary曾拜託在美國的朋友幫忙尋找契媽一家,可惜卻遍尋不到。幾十年前,羅賓遜太太用無私的「母愛」影響了這個遠在香港的女孩的一生;如今,曾經受助的小女孩已為人祖母的年齡,仍一直對契媽懷有無言的感激,雖不能親口講一聲「多謝」,但卻將這份愛及精神繼續傳承。

 

Mary將無私的愛延續,曾前往內地陝西探訪助養兒童阿亮。

 

Mary與兩個兒子一共助養了四名兒童,亦曾跟隨培幼會前往內地陝西探訪,希望自己也能為他人帶來幸福與正面影響。Mary說,助養兒童阿亮後來寫信給她,表示沒想到自己住在那麼偏遠的地區,竟然會有人前來探望,感到非常開心。

 

Mary積極參加及支持培幼會的活動,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兒童。

 

慈善並不是富人的專利,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每個人都能夠對他人施以援手,讓別人日後也覺得幸運,也有美好的回憶。您可能沒有想過,小小的付出,能夠照亮別人的一生。

正如Mary常說:「螢火蟲也有光。」

 

 

*本文已刊登於2016年5月6日出版的《都市日報》新聞專題內,詳情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308634

 

東方日報訪問 (2016年5月6日):幼時獲助養 變身助養者   http://www.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60506/00176_081.html

 

蘋果日報訪問(2016年5月6日):昔日「契媽」助讀書 今日助養4童分享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506/5506788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