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排斥的人生:無國籍家庭的艱辛生活

文:國際培幼會總幹事 蕭美娟

早前,一名美聯社記者揭露泰國「血汗海鮮」的報道在世界引起迴響,此報道更獲得普利茲新聞獎最高榮譽「公共服務獎」,並解救了數千名來自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家的奴工。在這之前,我們又何曾想到,我們吃的每一口魚和蝦,也許都沾著這些漁奴的血和淚呢?


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Kanie)早前到泰國探訪了一些移民家庭,了解到他們生活的艱難。

在泰國,外來勞工問題十分普遍,許多人因為生計問題遠離故土,來到泰國定居,從事捕魚業及其他工作。早前,我到泰北清萊探訪了一些移民家庭,發現這些家庭在異國他鄉的生活,遠比想象的更加艱難。

沒有身份,惶恐生活

「此心安處是吾鄉」,但已在清萊生活四年多的蘇珊每日卻仍惴惴不安,惶恐度日。

蘇珊來自內地雲南西雙版納,之前居住在曼谷,為了生計搬到清萊生活。當他們一家啟程前往清萊時,全副身家只有15,000泰銖(3,300港幣),而途中所用的交通費就花掉了三分之一。回想起當時的彷徨無助,不安的情緒從她眼泛淚光中表露無遺。抵達後,他們的生活也殊不容易,由於沒有泰國國籍,仍面臨重重阻礙和威脅。

因為沒有身份證,蘇珊和丈夫無法謀得更好的職業,只能在地盤工作,兩人每日合共收入不到700泰銖(150港幣),卻要養活一家五口。「我們無法享有基本的權利,例如醫療。銀行不會貸款給我們,若有災難發生,我們也得不到政府賠償。」蘇珊無奈地說。


因為沒有泰國國籍,蘇珊(左)表示自己終日生活在惶恐當中,幸得培幼會的幫助,生活有所好轉。

他們也不能隨意離開村落到其他地區去,更時刻擔心被警察盤問。當我問蘇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時,她說:「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惶恐當中。」這句話讓我感觸良多,這種感覺,也許是生活在香港的我們無法理解的吧!

蘇珊的三個孩子同樣沒有身份證,無法入讀主流學校,也無法享受免費教育。

蘇珊的大女兒芭拉今年20歲,曾結婚並育有一子。芭拉不幸被丈夫拋棄,但幸好有機會參加培幼會在當地推行的「青少年經濟發展」項目,學習製作麵包,並將麵包賣給學校等機構,賺取收入。芭拉也樂在其中,並希望日後能夠擁有一間麵包店,實現經濟獨立。二女兒安妮今年10歲,也幸運地獲得有心人助養,家庭生活得到改善。


透過「青少年經濟發展」項目,許多女孩得以學習製作麵包,自力更生。

蘇珊堅定地對我說:「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將來能獲得泰國國籍,並取得更高學歷,同時可以自己做僱主,不用受制於人,自力更生。」

當我和蘇珊的女兒聊天時,忽然發現蘇珊不知去了哪裏,經過廚房時才發現她正在裏面默默哭泣。這一幕讓我十分難過,不禁為自己勾起了她的傷心事而感到抱歉,亦更加體會到她面對的困難及壓力。


因為又想起了傷心事,蘇珊一個人來到廚房裏默默哭泣。我抱了一抱她,以示鼓勵,也為我勾起她不愉快的往事表示歉意。

每10分鐘多一名無國籍兒童

聯合國難民署數據顯示,全世界共有超過1,000萬無國籍人口,每10分鐘就有一名無國籍嬰兒出生,單在泰國,就有超過44萬無國籍人士。

無國籍人士因為語言不通、沒有合法身份等問題,只能從事一些最低級的工作,工作環境惡劣,備受剝削。沒有國籍更嚴重影響兒童的未來,這些孩子無法接受正規教育,面臨被販賣及成為童工的風險。當地同事告訴我,一些從事漁業的童工甚至要在毫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徒手剝蝦殼!


沒有國籍嚴重影響兒童的未來,這些孩子無法接受正規教育,面臨被販賣及成為童工的風險。

令我欣慰的是,培幼會在當地推行的項目進展不錯,從不同層面著手幫助這些無國籍的移民家庭。例如幫助兒童進行出生登記,出世紙是兒童日後獲取國籍的重要依據;設立學習中心,幫助移民兒童學習泰文、入讀主流學校;與政府不同部門合作,使其深入了解移民家庭所面對的困難,並確保保護兒童的相關法律有效執行;更與芬蘭最大的零售集團合作,確保海鮮供應鏈中沒有童工問題。


無法入讀主流學校的兒童在學習中心內認真地學習。

希望有一日,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像我們的孩子一樣,擁有合法身份、快樂的童年及充滿希望的未來。

*本文已刊登於2016年7月15日出版的《都市日報》新聞專題內,詳情http://bit.ly/29Awe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