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曾受助養 幼教翹楚矢志扶幼

已故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有一句名言:「憑賺取,我們覓得生計;但憑付出,我們可創造生命」,對投身幼兒教育超過四十載的甘秀雲博士(Sanly)而言,教育工作不僅讓她覓得生計,更重要的是,她學會為所相信的人事物默默付出,孜孜不倦推動幼兒教育發展,為無數小生命創造無限可能,皆因今天植根業界的這棵參天大樹,昔日亦是一株被悉心培育的小幼苗。

在五六十年代,本地12,000名貧窮孩子透過國際培幼會的「助養兒童計劃」獲遠方有心人助養,Sanly是其中之一。隨著70年代中香港經濟起飛,培幼會撤離香港,Sanly多番嘗試尋找培幼會的消息都無功而還,意想不到的是,一直在幼兒教育界深耕細作的她,40年後竟然與我們在「培幼路」上再相逢。

幸得外國夫婦送暖 走過童年寒冬

60年代,媽媽帶同Sanly三兄妹從內地來到香港,九龍仔木屋區就是一家四口來港生活的起點,「那時候木屋區的環境很差,我家旁邊有大石,隨時壓下來,很危險」,Sanly回憶道。未幾一家搬到旺角劏房,小小斗室容納了五六戶人家,十多個「碌架床」床位。「當時生活很拮据,媽媽日做夜做很辛苦,後來有人告訴媽媽可向培幼會申請援助,之後就有姑娘給我一張助養者的照片,說是我的『契爺』『契媽』,我只記得是一對長得很『外國』的外國夫婦」。Sanly坦言,當時每月45元的資助對一家幫助很大,至少「夠吃,可以交租」。

Sanly七歲時於培幼會辦事處拍下的照片,十分珍貴。

當時媽媽獨力照顧Sanly三兄妹,直至兩個哥哥當上學徒,一家生活才得以改善。

畢生難忘 與鄰舍共享果汁糖滋味

當時年紀尚小,很多助養細節Sanly都記不清了,但有些片段,卻教小妮子銘記一生。「我最記得當年聖誕節,『契爺』『契媽』寄了一個洋娃娃和一罐果汁糖給我,當時真的開心得不得了,那個洋娃娃很美,我可以幫它換衣服,一看就知道在外國才買得到」,洋娃娃成為Sanly珍而重之的唯一娛樂,不容其他人觸碰。

「那罐果汁糖我都捨不得吃,太珍貴,後來媽媽說再不吃就會融掉,最後我拿出整罐果汁糖,和在劏房同住的小朋友一起吃,那時候大家都非常開心,這些一同分享的開心回憶是會記一輩子的」,Sanly回憶起這些美好片段,感恩縱使當年生活艱苦,有遠方的『契爺』『契媽』為她帶來苦中一點甜。

說起童年往事,Sanly不禁感觸落淚。

捨棄最愛豬仔包 學會分享

對當年尚未有金錢概念的Sanly而言,助養最大的意義不是金錢資助,而是每次媽媽帶她到培幼會辦事處見過姑娘,拿到資助及生活物資後,都會帶她到附近的ABC餅店買一個新鮮出爐的硬豬仔包,「來到香港之後都沒有吃過新鮮麵包,只能吃麵包皮或隔夜麵包,所以最開心是每次見完姑娘都有新鮮麵包吃」。後來兩個哥哥當上學徒,一家生活有所改善,「當時要終止助養,我最不開心的就是媽媽不會再帶我去買豬仔包,但媽媽對我說,我們要將機會留給其他有需要的小朋友,如果我們足夠,就要與別人分享」,小妮子欣然接受,媽媽的教誨她亦銘記心中。

不謀而合 肩負同樣使命

投身幼兒教育工作超過四十載,Sanly一直視守護孩子為終身使命。

培幼會撤出香港後,本應與Sanly走著平行而不相交的兩條路,但隨著培幼會於十年前重返香港並於近年開展本地項目,重逢的契機就此出現。Sanly長大後投身幼兒教育工作,對業界貢獻良多,亦是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創會主席及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早前我們負責本地項目的同事邀請她為有關兒童保護工作的研討會擔任講者,言談間發現今日於幼教界地位舉足輕重的Sanly,昔日原來是培幼會的前受助人,培幼會與Sanly的緣份,並沒有被歲月洗刷,兩者更不謀而合,一直為守護孩子默默耕耘。重逢過後,Sanly更即時透過培幼會助養孩子,延續助養情。

 

相隔逾四十載,Sanly竟與培幼會在兒童工作中重逢。

不論孩子貧富 一視同仁

Sanly於2000年起開始推動幼兒藝術教育,每年均舉辦幼兒創意藝術展。

「與我共事的同事都知道,我非常著重孩子的學習環境是否美觀整潔,基層孩子在家未必有一個開心的空間,來到學校,我希望給他們一個最好的學習環境,在基層世界以外給他們多一個角度思考、多一種視野」,所以Sanly多年來積極創新,推動課程改革,鼓勵在遊戲中學習,「教育不是塞滿孩子的腦袋,即使是基層孩子,只要扶他一把,燃點起一點火花,他們就可以發光發熱」,作為過來人,這番話出自Sanly口中,比誰都來得更擲地有聲,感染人心。.

*本文已刊登於2019年6月4日出版的《信報》內,詳情: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2153180/一罐糖一張明信片+受助人一生記下助養者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