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二月 27, 2023

被剝奪教育權和希望 賦權女孩以筆代劍奪回夢想

教育是基本人權,但在世界各地,仍有不少女孩因為傳統思想、宗教糾紛、政局動盪或貧窮而無法接受教育。在阿富汗,女孩本應正享受青春爛漫的校園生活,追求知識,但去年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組織塔利班頒布禁令後,她們再度被禁於小學、中學及大學校門外,一夕間失去所有讀書機會,埋葬了她們本來光明的前程。為何在現今世代,女孩只是想上學讀書,卻遭到各種無情阻礙,甚至備受生命威脅? 憧憬書寫未來  卻被拒諸校門外 持續的衝突徹底翻轉了兒童的生活,他們為逃離戰火被逼離開家鄉,成為難民,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失去上學讀書的機會。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全球現時有2.22 億受危機影響的兒童和青少年需要緊急教育支援。在政治或宗教衝突糾紛中,女孩的受教育權和自主權往往會率先被犧牲。根據保護教育免受攻擊全球聯盟(Global Coalition to Protect Education from Attack)記錄顯示,在至少 11 個國家,女孩因其性別而成為襲擊的目標。 在某些國家下,例如阿富汗、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武裝團體更會視女學生和女教師為襲擊目標,透過暴力威脅或攻擊,阻撓女性接受教育。 俄烏衝突一年間,烏克蘭教育及科學部發布《拯救烏克蘭學校》報告(Save Schools in Ukraine)指,2,300間學校在轟炸及炮轟下被破壞,最少286間學校被完全摧毀,兒童及女孩喪失接受的教育權利。 自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被推翻,當地女性曾享有長達20年的教育機會,去年塔利班重新掌權後,女性權益急速惡化,當局相繼頒布禁令禁止女性入讀小學、中學及大學。女孩教育的權利再度被剝奪,曾經滿懷壯志的她們被逼中斷學業,憧憬的燦爛未來在一夕之間被摧毀。有女學生形容,痛失教育權利的她們就似被折斷雙翼的鳥兒,無法自由地向夢想飛翔。 女性讀書權得來不易   實現平等教育長路漫漫 因性別被禁止上學看似匪夷所思,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發生,無數女孩失去發光發熱的機會。縱觀世界各地的歷史進程,女孩要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必先衝破多重障礙,積極推動政策改變才能看到曙光。在中國,女性曾因受到「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思想影響,推祟女子要留在家中相夫教子,無需追求學識。隨着社會風氣漸趨開放,女性的教育權利才獲得重視,在1960...
Read More

前受助孩子成為社區義工 以務農造就社區發展

透過國際培幼會的「培幼兒童成長計劃 (前稱助養兒童計劃)」,捐助者的持續支持不單陪伴受助孩子成長,更為社區提供充足的資源,改善他們與家人的生活,促進整體社區健康發展,帶來長遠改變。 曾是受助孩子的希爾達 (Hilda),現在是培幼會的義工。出生於厄瓜多爾貧困的鄉村,父母務農為生,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應付希爾達的上學開支。父母為希爾達登記成爲「培幼兒童成長計劃」的受助兒童,讓她獲得捐助者長期的支持,除了可以上學讀書,亦透過培幼會不同的社區項目提升生活技能。現時,希爾達的子女亦受惠於培幼會的社區項目,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童年期間,培幼會的職員和捐助者一直都默默地支持我。直到我長大成為一名母親,他們仍然在我身邊,以行動支持我的家庭及社區。」 希爾達成年後仍然不忘貢獻社區,成為了培幼會的社區志願者,幫助實行社區發展項目。眼見社區內的家庭普遍缺乏對食物安全及營養的知識,兒童大多營養不良,自少在務農家庭長大的希爾達希望對症下藥,在培幼會的鼓勵及資源協調下,她在社區內創立了一個新項目 – 教導家庭在家中種植,成為社區內首名提倡發展家庭菜園和健康營養的女性領袖。 在培幼會的支持下,希爾達舉辦不同工作坊及活動,為參加者提供種植培訓,婦女和男性都能共同參與,一同學習使用環保園藝技術以種植當地傳統蔬菜、水果和草藥。每個家庭獲分配種子,在家中種植,確保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希爾達亦十分注重營養和安全飲食,因此她培訓家庭自行生產有機肥料和無化學農藥,以及教導他們其他重要知識如雨水收集、食品加工和食物營養等。 「捐助者的長期支持為社區帶來充足資源。在培幼會的協調下,我建立了一個大花園,不同家庭可前來自行種植。收割下來的水果和蔬菜不但使孩子獲得溫飽,我們更能把收穫出售,賺取更多收入養家糊口。」 在希爾達的努力下,社區內越來越多家庭能夠自給自足,食用由自己種植、沒有化學物品的新鮮農產品。家庭能減省開支以外,更能吃到不同種類的蔬菜,攝取均衡的營養。同時,家庭透過出售農作品賺取額外收入,可把更多資源投放在孩子的學業、生活必需品等方面,改善生活條件;家庭成員亦有更多機會自我增值,慢慢建立技能及資源自力更生。 由小孩成長至成為一名母親,由「培幼兒童成長計劃」的受助孩子成為一名社區義工,希爾達的故事引證著孩子的成長、家庭的轉變,以及社區的發展。捐助者穩定及長久的支持為社區內每一個家庭帶來切實而正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將由家庭影響另一個家庭,再延伸至整個社區,逐步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及平等的生活環境,讓他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