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地震10歲女孩親睹好友罹難 聖誕送暖困苦孩子
印尼蘇拉威西島在9月底發生7.5級淺層地震,更觸發海嘯。天災為當地帶來嚴重破壞,迄今遇難人數已經超過2,000人,並有逾240萬人受災,當中包括50萬名兒童。這些兒童生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災害造成家破人亡、親友分離的悲劇,對兒童的心靈亦造成難以承受的創傷和痛苦,許多孩子更因學校破壞而失學,情況令人憂心。 9月底發生的地震繼而引發的海嘯重創印尼,災區一片狼籍。超過18萬學童更因學校遭受破壞而面臨失學的威脅。 10歲女孩親睹好友罹難 兒童天地治愈創傷 「當時我正在祈禱室進行晚禱,叔叔突然拉著我,跌跌撞撞的往外跑,說海水正在急速上升,所有事情都發生得太突然了。」10歲的絲絲憶述地震發生時仍猶有餘悸,她雖然僥倖逃過一劫,卻目睹好友不幸罹難,談起此事,絲絲黯然神傷。「我的好朋友胡蘭就在我附近,但我趕不及拉走她。後來屋頂一下子就崩塌下來,胡蘭已經……」 絲絲的家被無情海水吞噬,她亦十分擔心朋友的安危:「我很想念我的朋友,他們在災害發生時四散而逃,不知道他們現在安全與否。」閒時,她會前往國際培幼會開設的「兒童天地」,與其他小孩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和玩耍,暫時忘卻煩憂。培幼會的同事亦會透過遊戲教導孩子留意災害發生的徵兆,以及在災害發生時應作出的保護措施。 培幼會在絲絲(右)的營地設立「兒童天地」,讓孩子透過畫畫遊戲,重拾笑容。 培幼會以趣味遊戲教授孩子在災害發生時應採取的應變措施。 協助孩子重返校園 地震至今已發生了兩個多月,災區百廢待興,孩子的學習也受到影響。確保孩子接受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尤其重要,重返校園意味著孩子得到保護,其生活亦會逐漸回復正常。 培幼會除了向受災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緊急救援物質外,也確保兒童能接受教育。 九歲的普達在地震中失去家園,一家需在環境擠迫且惡劣的臨時營地棲身:「我不喜歡留在營地裏,幸好培幼會和政府合作重開學校,我可以回去學習。」在未來數月,培幼會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臨時學習中心,亦會派發附有書包、文具、筆記本等上學用品的「學習包」予兒童,讓他們不會因為天災而錯失學習機會。 九歲的普達很高興能重返校園。 培幼會向婦女派發水桶、肥皂和女性衛生用品等物資。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表示:「復建之路依然漫長,培幼會將繼續在災區推行救援工作,盡一切的努力,確保受災兒童得到適切的援助。希望大家為親友準備聖誕禮物的時候,也能為困苦孩子送上一份禮物,在黑暗中為他們帶來希望!」 為孩子送上「希望之禮」 聖誕將至,希望您會為受印尼地震影響的學生送上「學習包」,鼓勵他們接受教育。 您亦可選擇以每月港幣240元(即每天港幣八元)助養一名兒童,透過醫療、居所環境、教育、持續生計等方面,長遠幫助孩子及其社區脫貧自立。 *由於網上捐款平台設有港幣 5000元的捐款上限,若捐款超出捐款上限,您可以劃線支票(抬頭請付「國際培幼會有限公司」)或銀行轉賬(滙豐銀行戶口... Read More
上學路遠也不怕
距離開學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剛升讀小五的露安精神抖擻,高高興興的從宿舍出發上課去。回想以往來回學校要花三、四小時,一路上還要忍受著熾熱陽光和凜冽寒風,露安仍心有餘悸,甚至曾想過因此退學!
獎學金助無國籍兒童圓夢
早前,泰國「野豬」足球隊被困洞穴,最終13人全部獲救,全球為之振奮。但其後教練和至少三名隊員無國籍的身份曝光,引起外界關注當地無國籍兒童的問題。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在泰國有超過48萬名「無國籍人士」。他們大多由周邊的動盪地區遷至泰國,或是在泰國邊境生活的少數族裔。 儘管無國籍人士擁有一些基本權利,能接受義務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可是,他們的生活仍面臨諸多限制:如無法接受高等教育,就業亦會遇到困難,他們失去向上流動的機會,生活亦難以改善。 為支持女孩和年輕婦女獲得教育,國際培幼會向出身赤貧的少數族裔女孩提供獎學金,讓她們能繼續升讀大專。 莊蒂嘉在大學修讀早期兒童教育,由二年級開始獲培幼會派發獎學金,用以支付學費及其他相關的費用,如書簿費、交通費等等。 在培幼會的支持下,莊蒂嘉得以繼續升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全靠培幼會,我才能繼續讀書。畢業後,我一定會努力做個好老師,對社會作出貢獻。」莊蒂嘉感恩地說。
加建校舍 孩子告別擠迫校園
在柬埔寨東北部臘塔納基里省的一所小學,全校280名學生要窩於五個小課室內上課,空間嚴重不足。學生更需要分為上下午班,輪流使用課室和書桌,減低擠擁的情況。 國際培幼會主要透過「希望之禮」籌款,為孩子建造設有三間課室的新校舍,讓他們可以在一個更舒適的環境下學習。每間課室都配備了基本的教學用具,現時已有155名四至六年級的學生搬到新校舍上課,愉快地學習。 全賴捐款者的支持,培幼會得以為柬埔寨孩子建造設有三間課室的新校舍。 課室內設有書桌、椅子和白板等教學用具。 此外,我們亦向逾100名學生派發書包、校服和文具等學習用品,讓他們開開心心上學讀書。 學生獲派書包、校服和文具等學習用品。 就讀五年級,13歲的安迪說:「可以在簇新的課室學習,實在太好了!我會努力學習,長大後要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警察。」 學生再也不用擠在一起上課。
女性當自強 促推動性別平等
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世界各地都會慶祝婦女爭取平等權利和歌頌她們作出的貢獻。在2015年聯合國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明確表明要實現性別平等和加強賦權予婦女和女童。
活著,卻如同「隱形」的孩子
當我們呱呱落地,一般由父母替我們領取出世紙並保管。我們或許對出世紙所知不多,您知道嗎,在香港,父母只要在嬰兒出生後42日內到分佈港九新界的四個出生登記處辦理出生登記,即可免費辦理登記手續,非常方便。
上學路漫漫 聖誕助貧童
香港的交通非常發達,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上學,然而,在許多偏遠山區,孩子的上學路卻異常艱難。他們的村落沒有私家車、地鐵、巴士,每天天未亮就要起床,攀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才能上學讀書!
越南訪童婚女 望打破惡性循環—給前線同事的一封信
早前,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Kanie)到越南探訪童婚女孩,對方一句「我沒有別的選擇……」令她十分難過,整個旅程亦讓她留下深刻印象,呼籲社會各界合力打破童婚的惡性循環。
兒童非貨物 怎應被販賣
早在1948年,聯合國便通過並頒布了《世界人權宣言》,表明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生活在繁榮文明的香港,我們往往認為擁有這些權利理所當然,可知道,在我們熟悉的文明世界以外還存在一個我們看不到亦難以想像的黑暗世界,在那裏,人是毫無人權,被貼上價錢,好像貨物一般被販賣,淪為奴隸或性工作者,甚至被摘取器官或殘忍殺害。
全球有逾二億名不能開學的孩子
新學年將至,相信大部分孩子已為新學年作好準備。可知道,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卻有超過2億6千萬的適齡兒童及青少年因各種原因失學,未能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