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大使探訪

唐詩詠初訪孟加拉 深受貧困女孩殷切求學心感動

視后唐詩詠去年約滿離開電視台後,選擇放慢步伐,熱心參與公益,更透過創作劇本及參加馬拉松積極挑戰自己。今年八月,她更完成人生首次慈善探訪,親赴人口稠密、貧窮問題嚴重的孟加拉,與面臨輟學及童婚風險的女孩真誠對話,親睹她們在貧困中仍滿懷抱負、力爭上游,深受鼓舞,亦體會到教育對女孩的重要。 走訪鄉村城市   親身感受女孩困境 作為演員,唐詩詠每天穿梭在不同角色的世界中,在熒幕上展現出女性的各種可能性,她可以是醫生、大律師或商界女強人,她可以溫文儒雅,亦可以堅強勇捍。但回歸現實,詩詠知道並非每位女孩有機會實現「我的志願」,活出真正自我,「一直以來都渴望參與慈善探訪,親身到當地感受、了解及體會他們的需要。」回復自由身後,詩詠就爽快答應國際培幼會的邀請,遠赴孟加拉深入了解當地女童所面對的種種困境。 近在天邊    城市發展卻似定格 由香港出發至孟加拉僅需四小時航程,與熱門旅遊國家日本相約,但文化、經濟及思想卻有着天淵之別。「孟加拉距離香港很近,但時代發展就似定格在某個年代。女孩因身為女孩沒法上學讀書、因月經備受歧視,甚至是十多歲就要童婚等問題,聽似匪夷所思,但卻確實發生在這個國度裡。」詩詠回憶道。 人口多達1.6億的孟加拉雖然現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製衣出口國,但貧窮問題依舊在街上清晰可見,行人路上垃圾成山,污水橫流,衛生環境堪憂。破爛不堪的巴士、絡繹不絕,在塞車的空檔中,人們向車輛上的人討乞、販賣小食或奶茶,拼命在城市中賺得一口糊口。「看到他們咬緊牙關、用盡力氣以各種方式賺取收入,可以想像為生活奔波的背後,是一個家庭的重擔。」,詩詠感概道。 近年孟加拉政府清拆達卡多個貧民窟,本來已家徒四壁的低收入家庭頓時變得無家可歸。 貧窮頑症礙求學  女孩滿腔抱負恐落空 在孟加拉首都達卡有逾5,000個貧民窟,亦是逾180萬人的棲身之所,在這個城市角落裡,隱藏着詩詠也無法想像的苦況。13歲的婭莉花(Alifa)與其27歲的大姐姐米美(Mimi)來自五姊妹的大家庭,自父親因中風去世後,一家人先後從鄉村遷至達卡貧民窟,只為尋求更好的教育及工作機會。剛落腳不久,她們的母親亦因患癌病逝,同時面臨貧民窟清拆、被逼遷的絕境。大姊姊米美只能強忍傷心,帶同妹妹們搬至租金高昂的樓房,兼顧家務、補習兼職及學業,隻身擔起一家的重擔。 看到婭莉花在逆境中仍滿懷抱負、力爭上游,讓詩詠深受鼓舞,同時亦感概貧窮剝奪了她追逐夢想的權利。 身在戲劇世界,詩詠也知戲如人生,但萬萬沒想到命運的編劇卻遠比電視劇殘酷。米美與妹妹婭莉花同樣身患長期病——姊姊患甲狀腺低下症;妹妹一受傷就流血不止,走路、寫字都變得困難。每月微薄的收入在扣除租金、生活費及學費等開支已所剩無幾,為求讓妹妹繼續學習,米美甚至將自己的醫藥開支花在妹妹的學費上。米美的犧牲及承擔讓詩詠深感佩服,亦體會到教育對她們的重要性:「教育於我們而言唾手可得,但對於她們,坐在課室裡的座位卻是幾經奮鬥才能獲得。貧困逼使米美要像鬥士般強悍,不計艱苦地打拼,只為支持妹妹婭莉花繼續學習,成就她的夢想。」 婭莉花自小多才多藝,年紀輕輕的她,更有一個遠大得令詩詠心痛的夢想:「她說想成為一個科學家,研發治療癌症的藥物,讓其他孩子不會再因癌症而失去母親。聽到她藉着唱《我們定會克服》(We Shall Overcome)訴說追夢的困難,不由自主地心頭一緊。但同時亦很慶幸,即使生活困難,也沒有奪去她們的夢想。」婭莉花透過培幼會的項目獲得學費資助,期望能夠突破重重障礙,向夢想逐步邁進。 詩詠慶幸婭莉花在培幼會的協助下,能夠繼續學業,並祝福她夢想成真。 一輛人力車撐起一家 只願小女兒能繼續上學 到訪已拆卸的貧民窟附近,難以想像那片廢墟曾是許多家庭的家園,在嘈雜的叫賣聲中,詩詠走進培幼會所支持的托兒中心,探訪五歲小女孩珍娜度(Jannatul)及其母親莫妮(Moni)。她們一家原本居住在貧民窟,以2500塔卡(約190港元)租住,受強拆影響,她們被逼遷至附近的樓房,租金多近一倍。家園被夷為平地,莫妮更失去了原本廚師的工作,只靠丈夫每天踩着人力車賺取微薄的收入。汗流浹背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勞勞役役所換取得的收入,卻只有 5000塔卡至8000塔卡(約356至570港元),僅僅負擔起房租。一旦下雨或風季,收入就會大受影響,付過房租後,就只能節衣縮食。「就算收入緊絀,莫妮寧願捱幾餐空肚,也要讓珍娜度讀書識字,因為她不想讓女兒像他們一樣要勞碌過活,堅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Read More

初次踏足尼泊爾 胡定欣樂見女孩當自強

作為兩屆視后,胡定欣在她的演藝路上一直默默耕耘,從不言敗,縱使過去一年她選擇放慢腳步,依然積極探索自己在各方面的可能性,除了唱歌、健身、初踏舞台劇台板,在剛踏入2020年之際,她更完成人生首次慈善探訪,在背靠喜馬拉雅山脈、坐擁世界頂級風光的尼泊爾,親睹一些貧苦女孩的需要,也在女孩身上,看到她們無限的可能性。 跳出電視框框 親身感受貧童所需 香港觀眾透過電視認識胡定欣,胡定欣則透過電視,認識演藝世界外的世界,「一直都是透過電視接收有關發展中國家孩子需要幫助的資訊,但我終究認為,要親身到當地感受、了解,才會真正體會他們的需要」,結果定欣一口答應國際培幼會的邀請,義務擔任培幼會大使,首次遠赴尼泊爾探訪,深入了解當地女童所面對的種種困境。 定欣首次參與慈善探訪,與當地孩子打成一片。 沙塵之中 窺見尼泊爾真貌 與許多香港人一樣,定欣對尼泊爾的印象就是一個坐擁連綿雪山的遠足天堂,但甫到埗,率先映入眼簾的,卻是破爛不堪的道路和建築物、引水道中不堪入目的污水,以及不斷迎面而來的滾滾沙塵。跳出電視框框,果然為各個感官帶來莫大衝擊,「沿路看到許多建築都是不完整的,而且衛生環境惡劣,確實感受到這個地方有多落後,車子駛進更落後的村落時,看到房子都是村民利用眼前最多、最易得到的資源,如禾稈草、竹等建成,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幾隻牛羊,他們在門前的水井泵水來用,自己生火,咬緊牙關過每一日」,定欣回憶道。   「賤民」女孩一無所有 忍痛告別校園 來到其中一個女孩Bina的家,定欣無法想像的境況更是活現眼前,「她家的房子很矮很小,只能容納兩處睡覺的地方,一邊是床,另一邊則用禾稈草在地下鋪成床,還有兩個用了很久很久、已經發黑的枕頭,實在很難想像每天休息,而且那麼貼身的地方會是這個模樣」。12歲的Bina並不是這個村落唯一活在困苦的女孩,這村落的人都屬於種姓制度的「賤民」階級,沒有土地,只能靠到別人的農地耕作賺取收入,更屢遭剥削,致令他們及下一代都難以向上爬。 Bina(左二)因背負家庭重擔,無奈於五年前輟學。 在一個如此落後的村落,當孩子連三餐溫飽都成問題,更遑論一個接受教育的機會。尼泊爾學童本來可以享有免費教育,但受環境所逼,許多孩子都需要工作幫補家計,被逼輟學。Bina的父親早年因負債累累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遺下她、母親與弟弟相依為命,Bina五年前忍痛告別校園,下田幫補家計,卻因受嚴重剥削而只得一半工資(每天尼泊爾盧比$150,即約港幣$10),令Bina及其家人未及走出父親負債的陰霾,又再被逼借貸度日,陷入惡性循環。 Bina簡陋不堪的家,讓定欣難忘至今。 「12歲時的我,要顧慮的可能只是選擇升讀哪一間中學,認識的新同學會是怎樣,父母給予的支持讓我可以無憂無慮享受校園生活,但Bina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童年」,定欣縱使心酸,亦慶幸Bina仍然堅守一個讀書夢,「縱使社會有許多聲音認為女孩留在家做家務或者下田幫忙就好,但讓我驚訝的是,我們探訪的女孩,包括Bina和她的家人,都十分希望可以重返校園,以知識改變她們看似既定的命運」。為了令Bina重拾希望,定欣決定助養她,並肩同行,希望改寫她的命運。 定欣慶辛Bina仍然渴望重返校園,對未來懷有希望。 蔗田中遭受性侵 母女同心力爭公義 早前「#metoo」運動席捲全球,但在發展中國家,倘若女童遭受性騷擾或性侵,絕不會向世人高舉「#metoo」牌子,只因女性地位低微,連家人都深信家醜不應外揚。15歲的Sita及其家人卻是例外,Sita兩年前於蔗田工作時遭到村內一個65歲的男人性侵,事後更被威脅不得告知別人,Sita回家後馬上向媽媽哭訴,父母知道一旦報警,事件就會曝光,亦會為女兒帶來奇異目光,「Sita的媽媽沒有選擇逃避,反而認為不能放過那個男人,堅持要為女兒取回公道」,媽媽的堅持讓定欣十分感動,「雖然她們的生活環境未如理想,但她們知道何謂尊嚴,不會因為窮,就選擇逃避或者息事寧人,女兒還小,為了她的將來,無謂如何都要為她爭取公義,誓要將對方繩之於法」,結果在培幼會及伙伴機構的法律支援下,犯事的男人終受法律制裁,被判六年監禁,Sita亦慢慢走出陰霾,將於今年4月重返校園,展開新生。 Sita與媽媽無懼旁人目光,勇敢站出來,誓要將犯事的男人繩之於法,定欣鼓勵Sita重返校園後努力讀書,好好生活。 勇抗童婚 只為追一個與別不同的夢 母女同心的,不止Sita及其媽媽,還有勇抗童婚的Kalpana兩母女。18歲的Kalpana於兩年前甫完成高中教育,爸爸及其他親戚就紛紛為她安排婚事,好讓她早日出嫁,減輕家庭重擔,但Kalpana認為自己僅得16歲,尚未準備好踏入婚姻,亦深信沒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狀態,所以堅拒接受爸爸的要求。成功對抗爸爸,當然少不了媽媽的全力支持,16歲就成為人妻的媽媽在誕下Kalpana後身心都出現問題,更無法下田工作,作為過來人,她深深感受到早婚與早孕對女孩的傷害,更因錯失了的青春歲月而懊惱不已,所以決心與女兒攜手對抗童婚命運。   「有其母必有其女,雖然她們在落後村落生活,但她們並沒有因此受到限制,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雖然媽媽與爸爸意見分歧,但在媽媽的堅持下,成功說服爸爸,待Kalpana到20歲的合法結婚年齡,再來討論她的婚事」,當定欣問到Kalpana的夢想時,她的答應更讓定欣為之一驚,「她竟然說想成為一個銀行家,實在令我驚訝,也讓我疑惑,在一個村落的女孩對錢和銀行的概念是怎樣的,到底是什麼驅使她渴望成為一個銀行家」,原來正正因為她遇過太多背負經濟重擔,連衣食住行、教育都成問題的人,促使她希望從經濟學角度,為有需要的人帶來改變。 Kalpana與媽媽母女同心,對抗童婚厄運。...
Read More

國際培幼會大使方力申、鄧麗欣及唐寧 越南崑嵩省貧困兒童探訪短片

越南崑嵩省探訪活動將以60秒電視短片形式播出,為國際培幼會助養兒童計劃籌募善款。唐寧以及方力申、鄧麗欣的探訪片段由4月8日至21日於香港有線電視播出。屆時將會設立捐款熱線 – 8200 0688,歡迎大眾致電捐款或作網上捐款,攜手改善越南崑嵩省兒童的健康及醫療狀況。 經過長達二十五年的改革開放,越南經濟雖然逐步增長,但很多地區的人民仍未能受惠。位於越南中部高原地帶的崑嵩省,鄰近老撾及柬埔寨,超過80%的人口依賴農耕為生,整個地區有超過54%的人口為少數民族,是越南最貧窮的十二個省份之一。崑嵩省貧窮問題嚴重,自然災害頻繁, 當中以少數民族的兒童及女孩最受影響,他們被剝奪了在法律及社會上的權利,居住在有倒塌危險的房子裡,缺乏足夠糧食,被迫中途輟學,患病時更負擔不起醫療費用 。 片段中,方力申及鄧麗欣探訪七歲的Y Loan依靠著年紀老邁的公公婆婆生活,因為媽媽和姐姐在她三歲的時候被洪水沖走,而爸爸再婚後亦離開了這個家。方力申和鄧麗欣在探訪期間,跟著婆婆和Y Loan上山找尋食物充飢,萬料不到,一條條的蟲竟是她們珍貴的食糧。找蟲,吃蟲的畫面深深絡在鄧麗欣的眼裏,想到自己和身邊朋友的生活富足,她毫不猶豫立即成為Y Loan的助養媽媽,讓Y Loan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餘,亦幫助培幼會繼續在該社區作出改善。 另一片段中,唐寧探訪十二歲的Y Ngoat,她三歲的時候由於一次意外,失去右眼,但因家貧而錯失了治癒機會。及後,幸得培幼會幫助,她能夠定期到健康中心檢查眼睛以免惡化。看見Y Ngoat並沒有放棄自己,身殘志不殘的勤奮上學、還懂性地分擔家務,作為一子之母的唐寧深受感動,鼓勵Y Ngoat繼續努力之餘,更打算將Y Ngoat的故事告訴自己的兒子,見證生命影響生命。 您也可以伸出援手,給孩子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立即參加助養兒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