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新聞稿

香港五邑工商總會及國際培幼會《守護兒童政策》聯合發佈會 本港首批幼稚園率先簽訂20項守護兒童標準 免除兒童受虐

繼本港接連有兒童遭虐待個案被揭發後,近月再有保護兒童機構轄下嬰幼兒院舍的數十名職員因涉嫌虐兒被捕,多名受害幼童慘遭不同程度的體罰或虐待,情況令人憂慮,亦反映兒童相關機構缺乏相關政策預防兒童受虐。「沒有保護罪」至今尚未立法,但為加強保障兒童安全及身心健康成長,香港五邑工商總會屬下張祝珊幼兒園幼稚園及五邑工商總會幼兒園幼稚園,決定率先踏出守護兒童的第一步,透過國際培幼會(香港)協助制定《守護兒童政策》,承諾會致力保護兒童免受任何形式的虐待、傷害及剝削,成為本港首批簽訂並落實推行《守護兒童政策》之辦學團體。 香港五邑工商總會及國際培幼會(香港)今日合辦「幼稚園幼兒園《守護兒童政策》聯合發佈會」,展示機構根據培幼會框架實施《守護兒童政策》的概況,並為同工在《守護兒童政策》的設計及實際執行提供導引。 多名嘉賓及參與製作《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之守護兒童專業顧問出席是次發佈會,同心協力將香港改造成守護兒童之都。包括蕭美娟博士(前排右五)、葉柏強醫生(前排左五)、雷張慎佳女士(前排右四)、周慧珍女士(前排右二)、車淑梅院士(前排右三) 守護兒童人人有責,香港五邑工商總會屬下張祝珊幼兒園幼稚園與國際培幼會(香港),今日更在各嘉賓及媒體見證下共同簽署《守護兒童政策》,承諾會按照國際培幼會(香港)建議的《守護兒童政策》框架內的「政策」、「程序」、「人員及文化」,以及「問責」四大範疇,設定合共20項標準。 簽署儀式由五邑工商總會幼兒園理事長及幼兒服務校監甄文輝先生(圖左)及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圖右)執行,為守護兒童運動寫上重要里程碑。 香港五邑工商總會理事長及幼兒服務校監甄文輝先生,以及香港五邑工商總會屬下張祝珊幼兒園幼稚園及五邑工商總會幼兒園幼稚園兩校校董周慧珍女士表示,香港五邑工商總會簽訂《守護兒童政策》後,將按照國際培幼會建議的《守護兒童政策》框架內的合共20項標準,包括訂立明確的行為守則;列明對待兒童的恰當及不恰當行為;透過簽訂相關政策條款,確保政策適用於所有員工、義工及相關合作伙伴;設立舉報政策,讓員工能安心舉報機構內發生的懷疑虐兒事件,而不必擔心受到追究或歧視等。總會期望政策能為兒童工作者提供參照及指引,並保障每位兒童都享有受保護之權利。 五邑工商總會監督及教育部校董會主席鄒悅仁先生於歡迎辭中公佈五邑工商總會旗下兩所幼兒園幼稚園將根據國際培幼會框架實施《守護兒童政策》。 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表示,守護兒童政策的宗旨是「減低傷害風險」,作為服務兒童的相關機構,實在有道德和法律責任採取一切合理措施,為兒童建立一個安全環境,預防兒童因為接觸機構而受到傷害或虐待,並採取適當行動妥善處理機構內威脅兒童安全的事宜。不過,由於現時本港並沒有守護兒童政策的官方框架,故國際培幼會進行全面的文獻回顧,了解其他先進地區如英國及澳洲的相關法規和指引,再整合並提倡四大範疇合共20項守護兒童標準,作為了解本港教育界推行守護兒童政策推行情況的評估框架,為業界提供一個實證為本的參考,在機構內落實相關守護兒童措施。 蕭美娟博士分享培幼會多年來推動守護兒童的工作及研究結果,並宣佈將推出《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 蕭美娟博士續稱,國際培幼會非常高興得到香港五邑工商總會的支持,讓屬下兩間幼兒園幼稚園成為首批簽訂《守護兒童政策》的幼兒教育機構,並期望香港五邑工商總會對守護兒童的熱誠可在幼教界起帶頭作用,讓更多同工了解到守護兒童政策的重要性,攜手建立兒童保護安全網。此外,國際培幼會亦正製作《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守則》),內裡附有業界內多位專業顧問,就相關政策推行的問題提供寶貴意見,《守則》即將面世;會方期望《守則》將為幼教界人士提供切實的實務參考,提高業界的積極性,讓各幼稚園同工更自如地將守護兒童的理念,融入在日常工作當中。 此外,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醫生,亦出席是次活動講解虐兒事件對幼兒早期發展的影響,以及幼稚園為兒童建立安全成長環境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兒童事務委員會成員雷張慎佳女士BBS,也在現場分享教育機構如何透過訂立《守護兒童政策》,建立機構內的守護兒童文化。「守護兒童大使」兼資深傳媒從業員車淑梅院士MH,則與家長對談,探討家長及校方如何在守護兒童方面攜手合作。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亦透過網上會議參與發佈會,表示對於近期涉及虐待兒童個案有所增加感到憂慮,修訂保護兒童的法例刻不容緩,期望通過加強法例能令大眾的警惕性提高。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葉柏強醫生向會眾深入淺出地講解《守護兒童政策》對幼兒早期發展的益處。 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雷張慎佳女士,BBS,引用多年經驗,分享在教育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的要訣,並呼籲更多同業參與。 資深傳媒從業員及培幼會守護兒童大使車淑梅院士,MH,與家長在兒童安全議題上交流意見。

首辦「共享閃耀 Shine Together慈善數碼藝術展」 結合慈善丶藝術丶投資創新概念 獨特藝術品投資潛力無可限量

國際培幼會(香港)與藝術家「書法 嘉」關嘉亮先生(Kelvin Kwan)首度攜手合作舉辦「共享閃耀 Shine Together慈善數碼藝術展」,活動共有超過50幅經非同質化代幣(NFT)技術處理的作品,獲多位名人支持,包括鄧麗欣、劉心悠等,而胡定欣、周家怡、謝寧、鄭麗莎,以及國際培幼會董事局成員暨「愛.女孩」大使梁賀琪女士更出席開幕儀式支持活動。 畫作包含關嘉亮先生繪製的『Shine』 女孩」系列水墨畫,呈現培幼會受助女孩的感人故事。 乘著非同質化代幣NFT及數碼藝術的風潮,國際培幼會(香港)與藝術家「書法 嘉」關嘉亮先生合作,透過展示多位名人與受助女孩的肖像繪製成「名人系列」畫作,連同「書法 嘉數碼原創系列」、「書法 嘉特別獻呈系列」及「『Shine』 女孩」系列水墨畫,以網上認購的方式出售,畫作將會同時鑄成NFT(非同質化代幣),每件藝術品都獨一無二,別具投資價值。是次活動透過以受助兒童或女孩的畫作,鼓勵大眾關注疫情下女童權益,期望運用科技與藝術的影響力,結合慈善方式,籌款幫助弱勢女孩,認購畫作亦兼收投資價值。 主辦單位連同名人嘉賓一同舉行剪綵儀式,為藝術展揭開序幕。 開幕活動上,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士蕭美娟博士致歡迎辭,感謝合作夥伴的支持及大眾的參與,她指培幼會致力建立一個促進女童權利和平等的世界,經過多方的努力,由2018年開始,「愛.女孩」行動已惠及超過6,600萬女孩。但女童仍然面對各方面的挑戰,疫情下童婚問題更為猖獗,她們會被安排結婚,好使家中少一個要餵養的孩子,印度仍有約150萬的少女在未滿18歲時就得嫁人。她亦道:「過往我曾到訪過不同發展中國家,聽過很多令我心痛的故事,但亦同樣見證到在培幼會的幫助下,女童的生命得到轉化,令人感動。」是次活動的部分收益將撥捐國際培幼會用作支持培幼會女童權益項目,她希望更多人能明白女童的需要及權利,響應活動支持女童權益工作。 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士蕭美娟博士分享疫情下發展中國家女童面對的挑戰。 藝術家「書法 嘉」關嘉亮先生在開幕禮上分享了是次活動的核心理念,他望以其療癒畫風,為社會製造喘息,沉澱的空間,能對生命引發反思,他希望是次活動能讓施惠者與受助者關係平等,共享閃耀,在施予助人之手時,亦能同享投資之效。 藝術家「書法 嘉」關嘉亮先生希望以其療癒風格畫作感染他人,讓施惠者及受助者共享閃耀。 多媒體財經名嘴曾志英先生(曾sir)分享近年各界名人紛紛投入加密藝術市場,並藉此兼收慈善與投資之效。是次活動一舉三得,為藝術家、慈善機構,以及熱心公益的善長或投資者創造一個突破性的出路,為慈善事業作出貢獻,惠及有需要的人同時,亦能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共同發放異彩。 多媒體財經名嘴曾志英先生(曾sir)分享本次活動如何結合慈善、藝術和最新科技「NFT」,以達投資與慈善公益之效。 國際培幼會董事局成員暨「愛.女孩」大使梁賀琪女士亦分享了她於2018年隨培幼會到斯里蘭卡的經歷,作為一名事業型女性,她深深體會到女性能自食其力的重要,她在旅程中認識一位培幼會的受助女童母親,知道培幼會為她提供資金購買衣車及布料,透過縫製衣服出售賺取收入養活家人令她十分難忘,她呼籲在場人士認購心儀畫作或捐款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女孩,活出閃亮人生。...
Read More

名人大使支持「共享閃耀 Shine Together慈善數碼藝術展」 呼籲大眾支持女孩權益

國際培幼會(香港)與藝術家「書法 嘉」關嘉亮先生(Kelvin Kwan)首度攜手合作舉辦「共享閃耀 Shine Together慈善數碼藝術展」,活動共有50幅經非同質化代幣(NFT)技術處理的作品,獲多位名人支持,包括鄧麗欣、劉心悠,而胡定欣、周家怡、謝寧、鄭麗莎更出席開幕儀式以示支持。共10位名人與受助女孩的肖像繪製成「名人系列」畫作,以網上認購的方式出售,擴闊藝術創作、慈善與投資空間的無限可能。售出畫作的款項扣除成本後,部分收益將撥捐國際培幼會用作支持培幼會女童權益項目。 畫作包含關嘉亮先生繪製的『Shine』 女孩」系列水墨畫,呈現本會受助女孩的感人故事。 主辦單位連同名人嘉賓一同舉行剪綵儀式,為藝術展揭開序幕。 活動開幕禮邀得培幼會大使胡定欣、謝寧、周家怡、鄭麗莎出席,她們分享親身到訪發展中國家,以及捐助女孩的經歷。胡定欣於疫情前到尼泊爾探訪,遇上被視爲賤民的12歲女孩Bina,Bina因早年喪父,年紀小小便肩負養家的重擔,下田耕種,因此要停學,定欣很慶幸當初決定透過培幼會捐款幫助Bina,讓Bina可以繼續學業,重現笑臉。謝寧曾先後幫助了很多兒童,她分享了她與受助孩子多年的真摯情誼,來自陝西的受助女孩榮榮在謝寧的慷慨資助下接受了眼部手術,治好了自小已患上內斜視的眼睛。多年內,二人一直保持緊密的關係,如今榮榮已健康長大,更成功升讀大學,令謝寧感動不已。 培幼會大使胡定欣及梁賀琪分享早前隨培幼會到發展中國家探訪的經歷,令她們親身體會女孩的困境。 藝人周家怡2013年開始捐款幫助來自印尼的Maria ,看見她健康成長,可以讀書,家怡表示很開心,她覺得自己小小付出,就可以讓人感到幸福,開心地生活,是十分值得。作為四子之母鄭麗莎(Lisa)是培幼會多年的支持者,她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長,她與兒子幾年前透過培幼會捐助三名發展中國家的孩子,希望從小培養孩子同理心,多關心有需要的人。她希望所有小朋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女孩,可以得到公平對待,有個快樂童年。 周家怡與鄭麗莎支持培幼會多年,她們分享目睹受助兒童的轉變相當感動。 多位名人包括鄧麗欣、胡定欣、周家怡、謝寧、鄭麗莎、梁賀琪支持活動,她們與培幼會受助女孩的面貌一一呈現於畫作上。 網上認購詳情 日期: 即日至2022年1月25日 網上認購: https://shine.plan.org.hk

回應施政報告— 立法以外 守護兒童機制須作整體配合

行政長官於10月6日發表施政報告,建議立法制訂強制虐兒舉報機制,並提議設立兒童事務專員,協助勞工及福利局推動保護兒童的工作。國際培幼會(香港)對政府關注保護兒童議題表示欣喜。然而,培幼會認為,如要讓強制虐兒舉報機制發揮真正效用,本港守護兒童機制仍有待加強,才能讓相關兒童工作者及早介入虐兒事件及有效保障兒童安全。培幼會亦建議,政府須設立獨立的法定兒童事務專員,才能讓專員擔當監察政府推動兒童權益的角色,保護兒童及為兒童權利發聲。 事實上,兒童除了有可能在家庭受到虐待之外,在不同機構亦面臨著相當的虐待風險。國際培幼會於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進行的研究顯示,逾兩成 (22.8%) 兒童過去半年在學校、補習社或興趣班內曾遭受至少一項傷害或虐待,包括與老師身體親密接觸、被老師體罰、被老師冷落或被同學欺凌,更有約十分一(11.2%)兒童表示曾於教育機構遭受體罰。政府必須採取以下措施,才能讓相關兒童工作者在虐兒事件上真正做到「及早預防」和「有效介入」。 1.鼓勵兒童相關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 虐兒事件的通報,只是保障兒童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要及早預防虐兒事件在機構內發生,政府應制訂相關標準,鼓勵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包括制訂工作人員行為守則、為人員提供守護兒童培訓、確保兒童安全的風險管理措施、訂立免受歧視及報復的虐兒事件舉報政策等等,才能溯源根本,減少兒童在機構內受傷害的風險。 2.保障舉報者權益 除了採取一系列措施及早預防兒童在機構內受到傷害,對懷疑虐兒事件的有效介入亦相當重要。要鼓勵員工舉報機構內的虐兒事件以保護兒童,政府必須多管齊下保障舉報者權益。除了為舉報者提供法律保障,免除其民事及刑事的法律責任外,亦應規定機構主管必須向當局通報機構內發生的懷疑虐兒事件,以增加機構調查事件的透明度。當機構主管亦有可能因為「知情不報」而負上法律責任,機構內的員工要在機構內作出舉報也會有較大信心事件會得到恰當的處理,機構主管亦會有更大的誘因制訂「守護兒童政策」,預防機構出現虐待兒童的事件。 另外,培幼會建議政府在設立兒童事務專員時,確保專員擁有法定權力,以擔當以下的功能和角色: 獨立監察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在香港的執行的狀況,並向政府提出改善建議 對違反兒童權利的個案進行調查,並擁有質詢目擊者、取得相關記錄證據等權力 領導、協調並改善政府各局及署方的兒童相關政策

國際培幼會發佈教育界首個有關「守護兒童政策」研究結果

國際培幼會發佈教育界首個有關「守護兒童政策」研究結果 逾兩成兒童曾於教育機構內受傷害或虐待 每十個兒童有一個曾遭體罰 受害兒童求助意識低 嚴重虐兒個案近年在本港時有發生,修補保護兒童制度漏洞乃當務之急。當社會的討論普遍集中在防範家庭暴力,兒童在機構如學校、補習社及興趣班等受到傷害亦屢見不鮮,急需我們的關注。國際培幼會(香港)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間,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教育界首個有關「守護兒童政策」的研究,首次以兒童視角了解兒童在教育機構内學習的安全程度。結果發現,逾兩成受訪兒童表示在過去半年內在教育機構內曾遭受傷害/虐待,而在1991年已立法禁止校園體罰的背景下,約十分一的受訪兒童表示曾於教育機構遭受體罰,反映兒童在機構內仍面對一定的傷害風險,教育機構當前有迫切需要實行更多有效的守護兒童措施,將兒童受傷害或虐待的風險減到最低,防患於未然。是次研究向1424位受訪者進行意見調查,包括家長(513位)、兒童(501位)、教育界管理層或前線員工(410位),並以訪談及焦點小組深入了解各持份者的意見。 「守護兒童政策」是一套確保機構環境對兒童安全友善的機構政策,透過訂立準則和程序,確保機構採取一切合理措施,避免兒童在機構日常運作中受到傷害。由於現時香港並無守護兒童政策的官方框架,因此,國際培幼會進行全面的文獻回顧,了解其他先進地區的守護兒童標準,並建議4大範疇及20項守護兒童標準(詳見附錄I),作為是次守護兒童政策的框架及評估參考。 兒童在教育機構面臨相當程度的受傷害風險  求助意識低 調查發現,逾兩成(22.8%)兒童於過去半年內在學校、補習社或興趣班受到至少一項傷害,包括與老師身體親密接觸、被老師體罰、被老師冷落或被同學欺凌。而且每十名有一名兒童 (11.2%) 曾於學校、補習社或興趣班遭受體罰。在受到傷害的兒童當中,近一半 (48.2%)不會向任何人講述受害經歷,反映兒童的求助意識薄弱。香港幼兒教育人員協會會長周慧珍女士表示:「雖然社會各界一直將教育界視為揭發家暴的重要持份者,但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在校內亦可能受到傷害,因此教育界更應以身作則,制訂守護兒童政策預防相關風險。」她續指:「近期政府正探討制訂『沒保護罪』和『強制舉報』,向沒有及時保護兒童的工作者施加法律責任。然而,除了制訂法律外,更迫切的是創造理想環境支援兒童工作者採取合理步驟守護兒童。如果機構能制訂守護兒童政策,正正能協助機構和員工預防機構內出現虐待兒童事件,並確保機構內發生的虐待兒童事件能得到妥善處理。」 老師重視守護兒童  學校須建立清晰的校本守護兒童政策保障師生利益 在教育界當中,幼稚園在推行20項守護兒童標準的表現最好,總平均分有14.8分,其次是小學(13.0分)、中學(12.1分)和補習社 (8.7分)。而四大範疇中,教育機構整體在「程序」推行的表現最佳,總平均分為7.2分 (10分為滿分),而「問責」則是教育界在推行守護兒童政策方面較弱的一個範疇,總平均分只有3.8分。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表示,「我們的深入訪談亦發現,很多前線教師都非常注重兒童的安全與福祉,並意識到自己守護兒童的責任重大,但卻反映機構沒有給予相關的培訓和支援,讓他們難以了解機構在守護兒童方面的實際期望。老師不但因此而動輒得咎,更難以介入學校內傷害兒童的事件,保護兒童免受傷害。」 她續指,「調查發現,在了解守護兒童政策的內容後,超過85%家長表示如果機構採取相關守護兒童措施,會增加為子女報讀該機構課程或興趣班的意欲,反映守護兒童政策不但能保障老師聲譽,亦有助提升機構形象。」 籲政府和家長攜手推動「守護兒童政策」 政府當局應支援並鼓勵教育機構守護兒童,首先,社會福利署及教育局應協調更新學校指引,以協助學校訂立清晰的校本通報機制,處理校內發生的懷疑虐待兒童事件。如教育局可將守護兒童的標準納入《幼稚園教育計劃》中的《表現指標(幼稚園)》和《幼稚園行政手冊》,以及《學校行政手冊》中,則能為業界訂立校本守護兒童政策提供誘因,並讓前線教職員在日常工作中有清晰的指引可依從,更有效地保障兒童的安全和福祉。另外,若家長能多留意機構是否訂立守護兒童的相關措施,並為子女選擇對守護兒童有承擔的機構,亦能有助帶動整個業界採取更多守護兒童的措施,爲兒童建立一個更安全的成長環境。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左)、香港幼兒教育人員協會會長周慧珍女士(中)、助理經理(研究及倡議)陳穎芝女士(右)期望業界採取更多守護兒童的措施,爲兒童建立一個更安全的成長環境。

強制舉報虐兒 守護兒童機制須作整體配合

最近,法庭審理一宗涉及一名五歲女童於 2018年被父母虐待致死的案件再度觸發社會人士對於這類案件在香港舉報不足的關注,政府近日更成立跨政策局工作小組探討立法制訂強制虐兒舉報機制,國際培幼會(香港)對政府擬議強制虐兒舉報機制表示欣喜。然而,培幼會認為,如要讓機制發揮真正效用,本港守護兒童機制仍有待加強,才能讓相關兒童工作者及早介入虐兒事件及有效保障兒童安全。 不少媒體報導顯示,兒童除了有可能在家庭受到虐待之外,在不同機構(如學校、補習社、興趣班) 亦面臨著相當的虐待風險。要全面預防兒童受虐,政府必須採取以下措施,才能讓兒童工作者安心舉報在機構內發生的懷疑虐兒事件。 1. 保障舉報者權益,鼓勵兒童相關機構制訂舉報政策 除了為舉報者提供法律保障,免除其民事及刑事的法律責任之外,政府亦應鼓勵各兒童相關機構制訂舉報政策 (whistleblowing policy),確保員工只要對機構內的懷疑虐兒事件真誠相告,不論調查結果如何,都能免受報復或歧視,鼓勵員工向主管通報懷疑虐兒事件以盡早介入。 2. 要求機構主管向當局通報機構内發生的懷疑虐兒事件 作為服務兒童的相關機構,理應有責任確保兒童在機構內的安全。因此,機構主管有責任向當局通報機構內發生的懷疑虐兒事件,以增強機構調查事件的透明度,並應在知悉事件後及早介入,保障兒童在機構內的安全。當機構主管亦有可能因為「知情不報」而負上法律責任,機構內的員工要在機構內外作出舉報也容易得多,機構主管亦會有更大的誘因在機構內預防虐兒事件發生。 3. 鼓勵兒童相關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 虐兒事件的通報,只是保障兒童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要全面預防機構內出現虐待兒童事件,政府應制訂相關標準,鼓勵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採取合理措施以減少兒童在機構內受傷害或虐待的風險。政府亦應加強對各兒童工作者的守護兒童培訓,除提高人員對虐兒事件的辦識及介入能力之外,亦應協助機構人員採取有效措施,減低兒童因接觸機構運作或相關人員而受傷害的風險。

「從守護兒童政策加強體育機構管治」網上分享論壇 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連同逾160名體育界人士積極參與 

國際培幼會深明團結就是力量,守護兒童工作需要循序漸進,集結各界力量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而體育界近年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兒童事件,各方都十分關注兒童在接受體育訓練時是否得到適切的保護,一套清楚的守護兒童政策是保障員工在執行守護兒童工作時有據可依,有理可循,使兒童在機構內參與任何形式的活動時都能得到最大的保護。 繼去年6月舉辦香港首個《體育界圓桌會議:守護兒童從政策做起》活動,國際培幼會於2021年5月6日成功舉辦「從守護兒童政策加強體育機構管治」網上分享論壇,活動反應熱烈,逾160名體育界人士積極參與,活動更邀請多位極具份量的體育界人士擔任主禮嘉賓及講者,當中包括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先生(GBS太平紳士)、香港體育學院院長李翠莎博士(JD, SBS, BBS)、國際培幼會(香港)董事局成員暨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曾潔雯博士(太平紳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康樂事務經理(體育資助)黃有權先生、香港飛盤總會代表暨2020年度亞洲飛盤總會主席(躲避盤)黎廣業先生,以及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 (由左上起)香港體育學院院長李翠莎博士、國際培幼會(香港)董事局成員暨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曾潔雯博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康樂事務經理(體育資助)黃有權先生、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先生,以及香港飛盤總會代表暨2020年度亞洲飛盤總會主席(躲避盤)黎廣業先生,一同主持活動開幕儀式。 霍震霆先生致開幕辭時提到,體育界是與兒童及青少年有密切接觸的界別,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需與教練和訓練團隊保持深厚的信任和交流,也有機會接受嚴格的指導和批評,更可能會有一些改善姿勢和技術的身體接觸,這都是合理而純潔,只是有個別害群之馬,令體育訓練變質,而近年的’Me Too’事件,全球體育界一致「零容忍」,國際奧委會不但作出指引,更鼓勵各體育機構因應實際情況,制定行為準則和守護政策,可見制定相關政策之重要性。曾潔雯博士亦提到香港作為一個先進地區,但在兒童參與、守護兒童的制度上依然比較落後,虐待兒童的新聞不絕於耳,各界有必要深思如何預防再有下一位受虐兒童的出現。 此外,李翠莎博士分享了她在體育學院制訂及推行保護兒童措施的寶貴經驗,以及制訂守護兒童政策對加強學院的機構管治的作用及影響,她亦指如果沒有運動員,就沒有體育機構,體育運動亦無法長足發展,所以體育機構有責任守護運動員在接受體育訓練時的安全;蕭美娟博士亦分享了培幼會對制定守護兒童政策的建議,並展望與各界攜手建構香港成為「守護兒童之都」;而香港飛盤總會代表黎廣業先生則於活動上分享其於前線工作的豐富經驗,以及培幼會如何協助其機構認識及建立其守護兒童政策,讓一眾參加者更了解培幼會在推動守護兒童政策發展方面的工作及成果。 逾160名體育界人士出席活動,並積極參與討論,一同探討守護兒童政策對加強機構管治的作用及意義。

鄧麗欣 丶吳雨霏 丶鄭麗莎丶董嘉儀同籲大眾起跑 籌款支持反童婚項目 助女孩留校讀書

                        Stephy及Kary這對閨蜜齊齊擔任「愛‧女孩」 起跑!義務活動大使,呼籲大眾參與慈善跑,身體力行關注越南童婚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香港已有一年,市民連外出購買生活用品都小心翼翼,更遑論與朋友聚會,鄧麗欣(Stephy)和吳雨霏(Kary)這對多年閨蜜亦不能例外。Stephy慨嘆過去一年與Kary幾乎沒有見面,連以前固定的生日和節日聚會都被迫取消,加上Kary為人母後更需要加倍小心,兩人私下只以電話保持聯絡。雖然如此,Kary表示她們的感情並沒有受影響,每次和Stephy通電話時都無所不談,和對方分享生活上大小事。只因兩人識於微時,十多年的友情基礎早已令她們視對方為家人。Stephy和Kary這對好姐妹亦十分熱心公益,尤其關注女童權益議題,最近更以閨蜜身份一同擔任國際培幼會與女性雜誌Cosmopolitan合辦的「『愛‧女孩』 起跑!」慈善跑義務活動大使,連同星級跑手董嘉儀(Lulu)及鄭麗莎(Lisa)呼籲大眾齊齊起跑,做運動强身健體之餘籌款支持培幼會在越南推動反童婚項目,幫助女孩認識童婚禍害,留校讀書,以知識改變命運。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