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新聞稿

鄧麗欣 丶吳雨霏 丶鄭麗莎丶董嘉儀同籲大眾起跑 籌款支持反童婚項目 助女孩留校讀書

                        Stephy及Kary這對閨蜜齊齊擔任「愛‧女孩」 起跑!義務活動大使,呼籲大眾參與慈善跑,身體力行關注越南童婚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香港已有一年,市民連外出購買生活用品都小心翼翼,更遑論與朋友聚會,鄧麗欣(Stephy)和吳雨霏(Kary)這對多年閨蜜亦不能例外。Stephy慨嘆過去一年與Kary幾乎沒有見面,連以前固定的生日和節日聚會都被迫取消,加上Kary為人母後更需要加倍小心,兩人私下只以電話保持聯絡。雖然如此,Kary表示她們的感情並沒有受影響,每次和Stephy通電話時都無所不談,和對方分享生活上大小事。只因兩人識於微時,十多年的友情基礎早已令她們視對方為家人。Stephy和Kary這對好姐妹亦十分熱心公益,尤其關注女童權益議題,最近更以閨蜜身份一同擔任國際培幼會與女性雜誌Cosmopolitan合辦的「『愛‧女孩』 起跑!」慈善跑義務活動大使,連同星級跑手董嘉儀(Lulu)及鄭麗莎(Lisa)呼籲大眾齊齊起跑,做運動强身健體之餘籌款支持培幼會在越南推動反童婚項目,幫助女孩認識童婚禍害,留校讀書,以知識改變命運。            ...
Read More

疫情無阻助養情 鄧麗欣、胡定欣、唐寧攜手逆轉女孩命運

疫情下,不少藝人的演藝工作大受影響,深感許多東西都不是理所當然。鄧麗欣、胡定欣及唐寧在面對「疫」境時,同樣感受至深,而她們同為國際培幼會助養大使,亦心繫在發展中國家的助養孩子,除了持續關注助養「囡囡」的抗疫情況並給予支持外,三位大使更首度攜手為培幼會義務拍攝宣傳片,大談她們的兒時經歷及與助養「囡囡」的珍貴緣分,盼望更多人與她們一樣,加入助養行列,一同逆轉女孩命運。 這次鄧麗欣來到充滿童年回憶的大興邨,在其母校大談兒時回憶及助養經歷。Stephy指大興邨就是她兒時的一個小世界,雖然家境未如理想,但日子過得幸福簡單,而媽媽曾帶她去社區會堂摺紙鶴用作義賣的經歷,亦令她首嚐助人滋味,於心底埋下一股行善的力量,促使她長大後努力工作的同時,亦積極參與慈善工作。2013年隨培幼會到訪越南,亦開展了她與Y Loan的「母女情」,去年Y Loan來港參與培幼會的十周年活動,更令Stephy有機會與她重聚,親眼見證Y Loan健康成長。「疫」境當前,Stephy得知Y Loan身處的村落無感染病例,即時放下心頭大石,亦慶幸Y Loan可以透過培幼會獲得防疫物資,盼望Y Loan在她的持續支持下,可以安然渡過「疫」境。 Stephy十分慶幸去年有機會與Y Loan重聚,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Y Loan,Stephy很珍惜這段緣分。 今年初胡定欣首次隨培幼會到訪尼泊爾,返港後疫情隨即爆發,她坦言一切來得很快,但慶幸這趟旅程令她有機會遇上12歲被視爲賤民女孩的Bina,並展開一段奇妙的助養旅程。初遇Bina,定欣形容她是一個害羞寡言的女孩,貧苦且早年喪父的經歷亦令她終日愁眉苦臉。但不足一年的時間,定欣就從培幼會的最新資料上首次看到Bina燦爛的笑容,「我很感動,她竟然有這樣的笑容,看到那張照片我真的很開心」,定欣亦慶幸自己的一點支持,不但令 Bina可以重返校園,更在疫症下得到急需的防疫用品,如口罩、番梘、消毒洗手液等,停課期間亦獲派在家學習資料,讓其學習進度不致落後。定欣坦言入行以來得到許多人給予的支持和機會,才可以勇敢追夢,她盼望自己亦能在Bina的追夢路上出一分力,讓她有一個扭轉命運的機會。 胡定欣於今年年初首次隨培幼會到訪尼泊爾,Bina的生活環境令她十分心酸,大半年過去,定欣看到Bina重現笑容亦十分感動。 作為兩孩之母,唐寧亦因為疫情而迎來很大的轉變,「以前教小朋友,在衛生方面我會著他們不用太怕骯髒,不能過份保護他們,但在疫情下,我要向孩子重新灌輸一套衛生觀念」,除了日常的衛生教育,Leila多年來亦透過身教,教育孩子助人的精神,她2012年隨培幼會到陝西探訪時,就助養了當時七歲的孤女小玲,至今已經八個年頭。Leila坦言透過培幼會助養兒童多年,對培幼會的相關抗疫工作很有信心,她亦深感在疫情及天災下,孩子及其社區所需的支援更加迫切,亦更需要全面的關顧。 八年來一直擔任培幼會大使,唐寧見證著培幼會的工作成果並予以肯定,她亦見證著小時候孤苦無依的小玲長大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請即支持國際培幼會助養女孩計劃或「愛‧ 女孩」基金,一同扭轉女孩命運。  

吳雨霏疫情下變身「Play Group」老師 不忘關心女童權益

Kary應國際培幼會邀請協助拍攝呼籲片,以喚起大家關注疫情下發展中國家女童面對的威脅。 育有一對子女的吳雨霏(Kary)現在甚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但生活可謂十分忙碌。在疫情影響下,Kary透露自己大為緊張,花了很大心力教導兩歲的兒子Asher戴口罩、勤洗手。另外,她笑言自己像「Play Group」老師,經常上網學習育兒方法,一手一腳製作教材,不時做勞作、小實驗,讓小兄妹不會因留在家中而覺得生活沉悶乏味。 在疫症爆發前,Kary喜歡帶子女四出遊玩,體驗不同事物,從中學習。 為了子女安全,現時Kary一家都盡量減少外出,兒子Asher就不時在家發揮小宇宙,任何物件都可以成為他的小玩意。 疫情亦令Kary感受到家庭幸福彌足珍貴,她指九個月大的小女兒Galilee比兒子柔弱一點,讓Kary總是想好好保護她。然而,一直關心女童權益的Kary知道,並不是所有女孩都有這樣幸福的成長環境。Kary曾經四度到蒙古探訪,親身了解一名女孩因缺乏父母的愛而成為雛妓,Kary因此心痛不已。回港後,她閱讀不同有關女童權益的書籍,並曾舉辦紀錄片分享會,與親友分享相關議題。 Kary直言對子女不會很嚴苛,不會要求他們考到甚麼名校,只希望他們健康、快樂就好。她認為疫情下健康快樂比起一切都更為重要。 Kary最近亦應國際培幼會邀請,協助拍攝呼籲片,喚起大家關注疫情下發展中國家女童面對的威脅。Kary知道在過去半年間,疫情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貧窮問題,令女孩更容易被逼童婚,以換取食物和禮金救助家人。「15歲真的太年輕了!她們準備好成為妻子和媽媽嗎?」她說。Kary認為社會必須確保女孩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以打破跨代貧窮的惡性循環。 至於未來計劃,Kary表示現階段希望多花時間陪伴子女成長,但亦期待子女長大後可以欣賞她在台上唱歌表演;另一方面,她也想再次舉辦近似過去紀錄片分享的活動,在朋友間分享性別平等的訊息,為女童權益多付出一點,為女孩帶來改變。 Kary曾廣邀好友參加她的分享會,在活動上,她播放了有關女童權益的片段,以及親身分享從書本得來的資訊及深刻感受。

國際培幼會進行體育界首個有關「守護兒童政策」研究 近5成體育機構對「守護兒童政策」意識不足 難防機構虐兒事件

近兩年,呂麗瑤事件在體育界引發如何在機構內預防性侵、保障運動員安全的熱烈討論。針對體育界的類似事件,港協暨奧委會早於2017年向本地體育總會發放《守護運動員免受騷擾及虐待》指引(“Safeguarding athletes from harassment and abuse in sport”) ,以確保運動員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訓練。然而,國際培幼會於過去半年成功訪問30間體育機構發現近5成 (46%)的體育機構依然只推行少部份守護兒童措施,反映不少體育機構仍缺乏全面政策以保障兒童安全。 「守護兒童政策」是一套確保機構環境對兒童安全友善的機構政策,透過訂立準則和程序,確保機構採取一切合理措施,避免兒童在機構日常運作受到傷害。國際培幼會委託政策二十一於2019年11月至2020 年3月進行研究(行政摘要及研究報告摘要),以文獻回顧了解其他先進地區的「守護兒童標準」,並概括了20個「守護兒童最低標準」為基準,了解體育機構執行「守護兒童政策」的整體狀況。是次研究總共邀請501間體育機構參與調查,當中30間機構(包括12間體育總會及18間體育機構)同意接受訪問。是次研究亦是體育界首個有關「守護兒童政策」的研究,研究結果將為體育機構甚至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提供重要參考,同時標誌著推動「守護兒童政策」發展的重要一步。 體育機構注重員工招聘 忽略制度規範 調查發現,受訪體育機構當中只有17% 了解「守護兒童政策」的內容,對政策的整體認知度偏低。在實行守護兒童措施方面,有近2成(17%)體育機構並未在機構內制定任何守護兒童措施,在20個「守護兒童最低標準」當中,近5成(46%)只推行一半或以下(10項以下)的守護兒童措施。 具體措施方面,73.3%受訪機構在招聘過程中使用「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反映體育機構注重篩選合適的人員進行兒童相關工作。然而,較少體育機構會在機構內設立相關規範以確保兒童安全。例如,只有約4成(43.3%)受訪機構在機構內制定員工行為守則及為員工提供守護兒童培訓。在「處理機構虐兒事件」方面,只有約3成(36.7%)受訪機構設立舉報政策,讓員工能安心舉報機構內發生的懷疑虐兒事件,以及約3成(33.3%) 制訂明確程序確保兒童在調查投訴期間受到保護及2成(20%)訂立處理機構虐兒投訴的時限。 另外,近5成受訪機構員工(49%)不清楚自己能否在機構亳不忌諱地討論傷害兒童的議題,反映討論傷害或虐待兒童的議題在不少體育機構依然是個禁忌,這種禁忌的文化亦可能窒礙了體育機構制定保護兒童的相關措施。 籲體育界及政府攜手推動「守護兒童政策」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表示,「過去體育界別的性侵案件促使不少體育機構關注『如何防止性騷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性虐待通常不會單獨出現,其他虐待如心理虐待更往往是性侵的前奏,讓受害人變得懦弱沒自信,不敢向他人尋求協助。」她續指,「政府是時候訂立兒童相關機構日常運作的『守護兒童最低標準』,並將標準納入資助計劃要求及恆常監察當中。例如康文署可以將標準納入對體育機構的資助計劃要求當中,推動業界跟隨。」加上調查結果顯示,近5成(48.1%) 機構表示「法例要求」能增加機構訂立守護兒童政策的意欲,亦是機構選擇訂立政策的首要原因。由此可見,政府能為體育機構制訂守護兒童政策提供很大的推動作用。...
Read More

從日常對話打破月經禁忌 國際培幼會與人氣插畫師「小爾的日常」推出月經主題WhatsApp貼紙

為響應5月28日「世界月經衛生日」,國際培幼會與本港人氣插畫師「小爾的日常」合作,推出以月經問題為主題的WhatsApp貼紙,於5月22日開始在WhatSticker平台供免費下載(https://bit.ly/2XipY5r)。培幼會期望大眾透過廣泛使用相關貼紙,將月經議題帶進生活,改變不敢正視月經的傳統觀念,同時引起香港人關注發展中國家女孩來經時面對的問題。 月經在很多國家和文化中都被視為禁忌,輕則迴避討論,重則將來經的女孩趕出家門、重重隔離。插畫師透過「小爾」不同款式的貼紙,帶出女孩面對的月經煩惱,如心浮氣躁、生理期不適、經血滲漏等,除了引起香港女性的共鳴,更希望透過兩枚有雙重意義的貼紙,讓香港女性認識尼泊爾女孩來經時面對的困境。 一系列12個月經主題貼紙在WhatsApp貼紙平台WhatSticker供免費下載。 月經貧窮與月經陋習 在「頂住」貼紙中,小爾用繃帶包着正在流血的身軀而沒有像往常一樣使用衛生用品,主要帶出來經流量可以很多,另一方面表達「月經貧窮」的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很多女孩因貧窮而難以負擔衛生用品費用,因而被逼使用品質低劣的衛生巾甚至要用抹布、樹葉及報紙等不同物料代替,造成滲漏之餘,更有機會受到細菌感染。 在貧窮環境下,很多家庭都寧可把錢花在食物上,嚴重忽略女性對衛生用品的需要,因此很多女性都以不同物料自製代替品,但存在安全隱患。 至於「是日不外出」貼紙則表達出女孩在月經期間不願出門的心聲,同時亦象徵尼泊爾女孩來經時需在「月經小屋」隔離。在偏遠地區,女孩往往因傳統禁忌,於來經時被逼隔離在荒蕪且環境惡劣的小屋,不得與家中男性接觸,不得上學,更不能觸碰水源,在惡劣環境下,更有女孩因天冷燒炭取暖中毒、遭受性暴力或被野獸襲擊身亡。 仍有很多尼泊爾女性在月經來潮時會被送到「月經小屋」隔離,期間不得接觸男性家人,不能上學,亦不得觸碰水源。 助尼泊爾女孩走出困境 雖然尼泊爾政府已於2017年立法禁止月經小屋的隔離陋習,但在偏遠山區,這陋習仍然存在。培幼會除了在當地致力打擊這陋習,並透過學校教育及社區工作坊,長遠改變社會對待月經及女性的態度。為了使女孩在來經時可以安心上學,培幼會亦在學校興建女性專用的月經友善洗手間及生殖健康教育房間。在房間內,男、女同學皆可以學習正確的生殖健康知識,正面了解月經,更可以製作布衛生巾,一同為月經友善的未來努力! 培幼會在當地學校興建生殖健康教育房間,讓女孩子來經可以在房間休息,平日則開放作生殖健康課堂之用。 在生殖健康課堂中,男孩參與製作布衛生巾,認識月經是女性很正常的生理現象。 關於「小爾的日常」︰ 「小爾的日常」在WhatsApp貼紙平台WhatSticker擁有合計逾328萬下載次數,其設計多圍繞女孩「小爾」的生活,以趣怪表情和動作表達情感,吸引大批本地女性支持者。詳情可瀏覽WhatSticker創作者專頁whatsticker.online/i/littleestory/ 。

15歲女生「一腳踢」開網店賣胡椒 只盼給貧苦女孩一個安心經期

就讀香港國際學校、15歲的崔允靜有着一顆熾熱的善心,不惜花掉學校假期,一手一腳、從零開始建立她的網上香料義賣商店,為的只是籌募經費讓柬埔寨的女孩可以有一個全新而衛生的洗手間。 崔允靜身體力行於學校向老師和同學講解發展中國家女孩來經時遇到的問題。 允靜偶然之下得知發展中國家女孩會因家境貧困而用碎布、甚至是報紙和樹葉充當衛生用品,更從國際培幼會的報導中了解柬埔寨女孩會因學校的男女共用洗手間破洞處處,而不敢在來經期間上學,並會引致輟學危機。這些月經貧窮問題令同樣每月面對月經的允靜大感驚訝,繼而積極開展她的義賣行動,為女孩出一分力。 在貧窮環境下,很多家庭都寧可把錢花在食物上,嚴重忽略女性對衛生用品的需要,因此很多女性都以不同物料自製代替品,欠缺衛生。 她本來為如何以一己之力幫助這些柬埔寨女孩而感到苦惱,但她在一次煮食中發現自己用的貢布胡椒原來是柬埔寨的出品,她便靈機一觸,主動聯絡當地的生產商,把胡椒帶到香港在網上義賣。允靜認為這可以改善柬埔寨農民的生計,同時把利潤用於當地學校興建洗手間,一舉兩得。 籌得的款項用於興建洗手間,有男、女獨立廁格,設有沖水系統及洗手設施,亦有垃圾桶供女孩棄置衛生用品。 允靜在Instagram開設網店專頁,除了陳列出貨品的資訊,亦講解發展中國家的月經問題,網店所得的收益將用作在柬埔寨農村學校建設一所月經友善的洗手間,讓女生可以在來經期間安心使用,不再缺課甚至陷入輟學危機。儘管學業繁忙,疫情亦為貨運安排增添不少麻煩,允靜仍然堅持花時間建立網店、製作宣傳圖片、追蹤貨運、落單、包裝、送貨等,因為她相信她的每一步,都可以為柬埔寨女孩帶來改變。 允靜的網店現時共籌得約港幣5,000元,距離目標還需約港幣4.5萬元,她寄望大眾多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女孩權益。15歲的允靜踏出了她的一步,我們都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多踏出一步,女孩就可以免於不必要的不平等對待,亦更有力量追尋她們的美好生活。 培幼會在發展中國家教導女孩製作可循環再用的布衛生巾,以解決月經貧窮問題。 關於「For Girls Pepper」︰ For Girls Pepper由允靜於三月成立,在網上平台出售共三款柬埔寨出產的貢布胡椒以及二合一胡椒研磨器,所得收益全數用於支持國際培幼會於柬埔寨的學校設施重建項目,讓女孩可以有一個設獨立間隔、方便處理衛生用品、安全的洗手間。 For Girls Pepper網店: https://forgirlspepper.myshopify.com/ For Girls Pepper...
Read More

「夢,不應只是想」國際培幼會誠邀大家網上捐贈鉛筆,成就孩子夢想

做夢,是每個小孩都擁有的權利。小時候,我們總喜歡做夢,幻想長大後擔當什麼職業。然而,在發展中國家生活的孩子,尤其是女童,卻未必有機會實現夢想。與香港的小孩一樣,柬埔寨女孩夢想長大後成爲一位醫生、護士或老師,但因為貧窮,她們無奈輟學結婚,亦面臨暴力和早孕等威脅。每年全世界約有1,200萬女童被逼結婚,即每三秒一名。這些女孩在幼年時便被逼嫁給陌生男性,早早為人妻、為人母,被剝奪了為夢想奮鬥的機會。 為了幫助這些女孩,支持她們接受教育,並呼籲公眾關注童婚議題,國際培幼會(香港)將於10月11日(國際女童日)舉行第七屆「愛‧女孩」鉛筆捐贈活動,而今年「愛.女孩」鉛筆捐贈活動會改為網上進行,活動為期一個月。 活動日期: 2019年10月11日至11月10日 支持方法: 公眾可於培幼會網站進行網上捐筆(每套售價港幣20元),或將全新鉛筆送至培幼會辦公室(香港筲箕灣興民街68號海天廣場201室)之收集箱*。另外,只要透過活動於網上捐款港幣$100或以上(即捐贈5套或以上之鉛筆),英皇珠寶就會同樣捐出相應善款,以支持培幼會的兒童工作,幫助女孩接受教育,實踐夢想。 *備註:如以郵寄方式捐贈鉛筆,請確保附上足夠郵費。 鉛筆及善款用途: 今年活動收集到的鉛筆,一部分將送給柬埔寨的孩子,另一部分將透過本地文具店「銀の文房具」派給本地學童;籌得的善款將會用於柬埔寨的教育及反童婚項目,部分善款亦會用於本港推動兒童保護工作。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Kanie)亦於九月中到訪柬埔寨偏遠地區臘塔納基里省,了解當地女孩在追夢路上的重重難關。18歲的貝莉雅是其中之一,她的母親在十年前離世,父親在三年前另娶後便再沒有回家,遺下她和三名弟妹與祖父母相依爲命。爲了讓最小的弟弟完成學業,她和另外兩名弟妹於三年前相繼輟學,以維持一家六口的生計,成爲醫生的夢想對貝莉雅來説難如登天。 今年20歲的丁妮亦有相似的遭遇。雖然丁妮從小就渴望成為一個護士,但命運弄人,在九歲那年,丁妮母親一隻眼失明、父親亦因腎病無法工作。那時,弟弟年紀尚小,若丁妮不下田種菜,家裡便會斷糧,丁妮無奈輟學,更於兩年前結婚,希望藉此增加家庭的勞動人口。可是在婚後11個月,丁妮懷孕了,她不單不能到田裡做粗重工作,連同肚子內的小寶寶,她更要多餵養一個人。家中糧食短缺,她們一家每天都只有辣椒和豉油拌飯,她亦不懂得怎樣使女兒吸收足夠營養,結果女兒里凱出生的時候只得2.1公斤,令人心酸,Kanie表示,「或許當天她沒有輟學結婚的話,她會夢想成真,成為一名救助窮人的護士,『現實』卻誤導了她的人生方向」,因此Kanie呼籲大眾踴躍支持鉛筆捐贈活動,幫助如丁妮及貝莉雅的貧苦女孩可以接受教育,擺脫貧窮及童婚厄運,有機會實踐夢想,活出豐盛人生。 去年的活動共收集到逾23,000支鉛筆,已送給柬埔寨和本地的孩子,鼓勵他們努力讀書。活動亦籌得逾港幣36萬善款,用以支持培幼會在在柬埔寨興建校舍及推行反童婚的項目。 培幼會自2013年開始舉辦「愛‧女孩」鉛筆捐贈活動,以支持女孩學習,改變生活,並呼籲大眾關注女童權益。活動至今,共收集到逾26萬枝鉛筆,並已全數轉贈予中國、加納、尼泊爾、泰北、柬埔寨、越南及本地的孩子。籌得的善款則用以支持該會於發展中國家推行發展項目,促進女孩權利。

近140名學生參與青年會議 齊關注女童權利

國際培幼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辦之「愛.女孩」青年會議2019於9月28日假香港城市大學圓滿舉行。會議共有逾34位中學生及大學生參加,一同了解並探討國際議題,並有近100名大學生出席擔任台下發問促進討論的角色,一起關注發展中國家女童所面對的各種不平等狀況。 會議共有近140名來自本地中學以及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的學生出席。 今年會議繼續以「愛女孩」為主軸,邀請每隊學生化身不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介紹當地女童境況,並提出改善建議。就中學組別,來自伊利沙伯中學的同學獲得最佳演講隊伍冠軍。大學組別的冠軍則由探討印尼殘疾女童教育問題的隊伍獲得。 董事局成員司徒廣釗先生出席活動並致開幕辭。 國際培幼會董事局成員司徒廣釗先生致開幕辭時表示:「我很高興看到各位參與學生願意犧牲假期及休息時間,爲爭取女童權益出一分力。」他希望同學在準備比賽之餘,亦能對發展中國家女童面對的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從而為推動女童權益作出更多貢獻。 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助理教授謝燕娜博士與同學分享女性平等議題。 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助理教授謝燕娜博士致辭時表示她希望大家除了要為女性爭取平等外,更加要欣賞女性與男性不同的獨特性。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碧樺依博士講述少數族裔女性遇到的問題。 同時擔任評審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碧樺依博士強調作爲地球公民,每人都應關心低收入國家的情況及為這些國家的現況負上責任。 此次青年會議涉及的議題包括尼泊爾的販賣女童問題、烏干達的校園性別暴力及馬拉維煙草業的童工問題等,並由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畢馬威會計事務所企業社會責任高級經理李子琪女士、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助理教授謝燕娜博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碧樺依博士擔任會議評審。 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博士頒發最佳演講隊伍冠軍予伊利沙伯中學的同學。 參加者完成演講後接受現場觀眾提問。 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同學踴躍參加活動。並由探討印尼殘疾女童的教育問題的隊伍獲得大學組別冠軍。 爲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把研究成果與社會大衆分享,並推動大衆一同關注世界各地的女童權益問題,培幼會於今年首設「青年力量—最佳社交媒體宣傳推廣企劃」的環節,盼望透過工作坊,協助學生妥善使用社交媒體,成爲改變的推動者。優勝隊伍更可獲得該會資助,參加「愛.女孩」Be a Change-maker 2020種子計劃,有機會並親訪泰國,就女童權益議題與當地青年交流。 是次會議得以順利舉行,有賴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贊助及各界好友的支持。

「培幼十年‧恩情延綿」國際培幼會十周年聚會

前受助人籲香港人支持助養兒童工作 十周年聚會完滿結束,獲商界代表及前受助人支持,呼籲社會更投入相關工作。 國際培幼會「培幼十年.恩情延綿」十周年聚會於上週六圓滿舉行,一同慶祝國際培幼會回歸香港十年。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韋安祖先生、董事局成員陳達文博士、司徒廣釗先生、前任董事局成員馬露明小姐、總幹事蕭美娟博士、企業伙伴、義工及一眾前受助人等出席活動,亦有遠道從越南來港的受助兒童及前線員工,與會眾分享越南女童面對的困難及「助養兒童計劃」如何幫助兒童改善生活。 (左起)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司徒廣釗先生、董事局主席韋安祖先生、董事局成員陳達文博士與前任董事局成員馬露明小姐在台上合照,同賀國際培幼會十周年。 是次活動以「培幼十年‧恩情延綿」為主題,但培幼會在港歷史實質遠超十年。國際培幼會曾於1959至1973年間在港開設辦事處,幫助近12,000名本地清貧兒童,透過外國助養者的支持,減輕兒童與其家人的生活負擔,並提供各類諮詢,助他們脫離困境。 董事局主席韋安祖先生表示培幼會回歸香港初期面對甚多挑戰,幸得各界鼎力支持,不單渡過難關,更持續進步,全都有賴每一位在過去十年來的支持和提供寶貴意見。 國際培幼會董事會主席韋安祖先生寄語各位不要滿足於現狀,要繼續為兒童權益奮鬥。 今次聚會出席者包括自發出版、廣邀「培幼之友」撰寫書籍《千里恩情》,紀錄一段段動人助養故事的前受助人吳偉明先生,更請來了培幼會前員工細說當年的工作。 在五、六十年代曾在培幼會擔任翻譯的曾幹林先生,憶起帶那時年僅11歲的前受助人張慕霞(Mo姐)上美軍戰艦探訪助養她的海軍官兵的情境。在聚會中與助養5名小孩以回饋社會的Mo姐重逢,曾先生表示很欣慰。Mo姐也分享了她受助成長,成為白衣天使的心路歷程,見證國際培幼會多年來在香港工作的成果。 培幼會前翻譯同工曾幹林帶年幼的張慕霞(Mo姐)上美軍戰艦探訪助養者的畫面,對他們二人來說同樣深刻難忘。 曾幹林先生已八十多歲,再次與張慕霞肩並肩,與舊照形成強烈對比。 除了助養計劃,培幼會近年亦積極發展本地兒童保護項目。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在活動上分享培幼會的本地工作,包括推動各界簽署《守護兒童約章》、籌備設立《兒童守護網》等。她指出雖然香港兒童和青少年生活條件比很多發展中國家富足,但香港依然存在不少兒童安全隱憂,亦欠缺讓青少年發展所長與抒發所想的空間,冀望大眾可聆聽兒童聲音。 總幹事蕭美娟博士對香港兒童生活質素表示關注,盼透過青年會議、種子項目、探訪等讓本地青年體驗更多,並可以為自己和同伴發聲。 十年以來,國際培幼會幸得大眾踴躍支持,得以落實各項守護兒童的計劃。大會特此頒發「十年之最」獎項,表揚當中最早開始資助、年紀最輕、最年長和與助養小孩通訊最頻繁的助養者。 「十年之最」最年長助養者已年屆92歲,最年輕的不足一歲,證明任何人不分年紀都可成為守護兒童路上的同行者。 走過半世紀,培幼會一直在保護和支援兒童的路上努力不懈,總幹事蕭美娟博士表示期望大家在更多個十年與培幼會並肩同行,同心為兒童權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