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其他故事分享

兒童不止有權利,更能力參與社區事務!

國際培幼會於2018年,先後與地區伙伴「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推行社區為本的兒童參與計劃「兒童留聲台」,計劃遍及北區、葵青區、油尖旺及深水埗區,旨在讓兒童透過工作坊、社區視察等,識別社區中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議題,推動兒童參與社區發展。 計劃第二期,18位來自石籬及葵芳兩區的參與計劃兒童,化身成為「社區小幹事」,透過發掘、探討、研究、分析他們關心的社區議題,在專業人士引導下,整合出不同的社區問題的解決方法,讓兒童協力推進社區發展,實踐有意義的兒童參與。歷時近兩年的計劃,我們很高興目睹兒童不單對自己的社區有深入了解,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能夠克服困難突破自身限制,生命得到成長。在成年人的輔助與引導下,兒童不單能辨明社區的問題,更具潛能與洞察力參與決策,貢獻社區。 被動寡言小男孩 勇於嘗試成小領袖 「兒童留聲台」第二期進行期間,正值疫情高峰,小組活動起初於網上舉行,而本身自信心不足,表現較被動及寡言的銘軒,亦因家中經濟條件有限,只能在母親不用上班時才使用她的手機參加網上小組,令其他小幹事難以深入了解銘軒。縱使之後恢復舉行實體活動,銘軒仍顯消極,未能全情投入,將責任推給其他組員負擔。 在工作員多番與銘軒溝通後,銘軒逐漸表露自己的想法。有一次,他分享「我都想玩,但就讓其他組員玩吧,免得我輸了被他們責怪。」原來他的被動源於害怕面對失敗和同輩的指責。工作員更發現看似毫不在乎的銘軒,漸漸投入,對熱衷的事物更顯得精力充沛。於「你想社區設計」發佈會暨展覽當日,有小幹事邀請銘軒幫忙教導嘉賓使用VR眼鏡。他不單沒有拒絕,更主動詢問嘉賓使用上有沒有遇到困難,教導他們如何開啟虛擬地圖。努力維持攤位秩序外,又協助派發VR眼鏡,努力執行自己在發佈會中的角色和職責。 「我不懂,我做不到」曾經是銘軒的口頭禪,但在工作人員的鼓勵和與其他小幹事日漸熟悉後,銘軒再不是得過且過而抽離的成員。相反,他踴躍參與活動,更勇於承擔組長一職,負責管理組員之餘,更要就個別社區議題發言分享。已與組員打成一片的銘軒再不懼怕別人的目光,更學會了督促其他組員協力完成任務。銘軒的變化判若兩人,他投入過程,突破自己,一年前的散漫和孤僻,已蛻變成主動嘗試的勇氣。 多角度了解居住環境 完善設施貢獻社區 早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石蔭梨木道公園已被列入改建的公園之一,而政府相關部門亦沒有進行公眾諮詢。兒童作為社區一個重要的持分者,更是遊樂設施的主要用家,對於一個社區公園規劃,兒童有何想法?「兒童留聲台」第二期中,來自葵青區的18位社區小幹事選出三個最關心的社區議題,再進行深入研究,經實地考察,「當區兒童對改建梨木道公園的意見」被小幹事選定為其中一個研究題目。透過研究及問卷調查,收集大眾對改建石蔭梨木道公園的意見,以兒童角度分析公園內各項設備的不足,提出實際意見。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小幹事歸納出公園的主要問題,包括石籬及石蔭區只有梨木道公園設有鞦韆,孩子往往需要花時間排隊輪候,有時更花近20分鐘;即使設有多用途草地卻不對外開放等。小幹事因此建議設置更多鞦韆滿足區內兒童的需求;並希望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的休息地方以便照顧兒童;亦提出可考慮將草地改建造社區農地等。當區區議員對改建石蔭梨木道公園公共遊樂空間十分關注,亦說服了康文署就公園改建事宜與一眾小幹事作出交流。最後,康文署更採納了兒童對三號公園的一些意見,公園的翻新工程順利完成。 石蔭梨木道第三休憩花園翻新後,園內增加了鞦韆的數目,以減省輪候時間。空間亦開揚不少,照顧者和孩子都有更多活動和休憩的空間。 發現疫情下兒童視力受損 化解母親與女兒的誤會 疫情以來,兒童多次停課,長期留家學習,「疫情對兒童的身心影響」為小幹事為關心的研究議題之一。小幹事亦發現,疫情期間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兒童因長時間在狹窄陰暗的環境中上網課而視力變差。令情況更嚴峻的是,政府推行的學童保健亦已停辦,因此不少兒童在復課後發現已看不清黑板上的內容,出現了近視或散光。因此小幹事懇切建議政府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一次眼部檢查,讓他們得以配戴合適的眼鏡。培幼會亦作出即時回應,與理大護眼舉辦「兒童眼睛全面檢查」,有需要兒童除了獲安排接受全面眼睛檢查,配置合適的眼鏡外,家長亦參與護眼講座,增進知識。半年期間有超過140位兒童和逾80個家庭受惠,把護眼知識傳達給家長,為兒童的視力健康作長遠保障。 阿珊與子女居住於劏房,領取綜援下每兩年方可申請一次撥款更換眼鏡。女兒因意外弄壞了原本的眼鏡,有幸透過計劃獲得眼睛全面檢查及配對眼鏡服務。女兒除了能配對新的眼鏡,阿珊更發現原來兒子遠視已達200-300度,霎時明白到兒子功課上的「低級錯誤」,未必是因為兒子疏忽大意,不禁分享:「原來我一直錯怪了兒子,現在才知道他眼睛出了問題。」服務不單能解決兒童燃眉之急,同時亦讓家長明白如何保養兒童眼睛,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多了一份諒解。 賦權兒童為社區發聲 促進人與社區一同進步 透過「兒童留聲台」,賦權兒童認識及參與社區,不僅幫助兒童認識自我,促進個人成長,更讓他們施展自身潛能,參與社區變革,為社區帶來正面改變。隨住兒童留聲台第二期的結束,兒童留聲台第三期已於2022年6月展開,培幼會與夥伴會繼續推行以社區為本的兒童參與計劃,大家敬請留意社區小幹事的動向和成果。 調查報告

婚禮前臨危舉報逃離童婚厄運   我的人生,我的選擇!

婚姻本應是迎接幸福生活的新開始,但童婚卻剝奪很多發展中國家女孩的教育及童年,令她們從此失去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現時,全球每年有1,200萬名女孩在18歲前結婚,面臨輟學、早孕及家庭暴力等威脅。國際培幼會多年來積極打擊童婚,透過不同的反童婚項目,協助女童對抗童婚厄運,奪回人生自主權。 基於貧窮、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等原因,童婚陋習在全球多個發展中國家盛行,現時約有6.4億名女性在未滿18歲前結婚。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縱然各界從多方面積極打擊童婚,實際進度仍相當緩慢,要達成全面消除童婚的目標,恐怕要多300年。[1] 每分每秒都有女孩面臨童婚的風險,我們必須加緊步伐,阻止童婚摧毀她們的人生。培幼會多年來堅持在社區裡深耕細作,透過多方面的反童婚項目,成功阻止更多兒童新娘步入禮堂。 1.支持女孩教育 打破貧窮惡性循環 對於不少貧困家庭而言,婚姻是一場擺脫貧窮的交易。女孩出嫁不但能減輕家中負擔,父母更能因此獲得結婚禮金,改善家庭生活。要避免女孩因貧窮步入童婚,教育扮演著關鍵角色。據聯合國的研究發現,在女孩就學率較低的國家,童婚率就愈高,相反,若女孩能完成中學學業,料童婚率能下降66%,而若女孩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童婚率有望下降80%。教育能確保女孩學習就業所需的技能及知識,讓他們順利進入就業市場,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培幼會致力保障女孩的教育權利,透過提供教育援助,如興建學習中心、提供獎學金、書本及學習用品等,讓女孩得以繼續學業,同時亦會為女孩提供職業技能訓練,建立自給自足能力,避免女孩因經濟困難而成為童婚受害者。 因家境貧困及女孩的身份,來自坦桑尼亞的海倫14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眼睜睜地看著哥哥們上學讀書,而她卻只能留在家中暗自擔憂童婚厄運降臨。透過培幼會的項目,她獲得校服、學習用品及單車的資助,順利地展開校園生活。「我經常幻想能夠上學讀書,沒想到現時夢想成真,我終於有機會追尋成為教師的夢想。」 2.帶領社區改革  賦權女孩向童婚說不   要從根源上消除童婚,就要改變重男輕女的傳統文化。培幼會致力透過社區教育,向大眾宣揚保障女童權利的重要性,同時灌輸男女平等的觀念,讓父母、教師及青少年等認識童婚禍害,避免更多女孩因重男輕女的觀念而被迫早早出嫁。在埃塞俄比亞的岩哈拉州及錫達馬地區,培幼會展開了為期五年的「我的人生,我的選擇」反童婚項目,讓女孩認識自身權益,親手改寫自己的命運。13歲的法菲亞(Fethia)透過項目認識童婚禍害,並建立自信成為社區的青年領導,帶領多達30名青少年探討童婚及性別平等議題,讓每個人明白童婚並非女孩的唯一出路,鼓勵她們敢於向童婚說不。 「青少年公開討論童婚的禍害已帶來正面影響,很多父母都一改重男輕女的觀念,樂意給予子女平等的機會。社區內童婚情況亦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以往每年約有20多名女學生因童婚而輟學,而現時只有少數個案。」 阿比芭(Abeba)在培幼會協助下,代表婦女和社會事務局積極地在社區進行遊說,她分享指:「由於當地童婚文化習俗根深蒂固,起初當我們談起童婚問題,居民都很反感,更會出言侮辱。我們努力不懈地在教堂及社區聚會上與居民交流,終於逐漸改變他們既定的觀念。現時,愈來愈多父母希望女孩能夠繼續學業,而非早早出嫁。」 3.建立通報渠道 助女孩逃離童婚厄運 未成年女孩面對童婚時,大多都是不知所措,難以鼓起勇氣違抗父母的決定。在社區內建立有效而可信任的通報童婚渠道,就顯得份外重要。德貝圖(Debritu) 於16歲時被逼輟學留家照顧生病的母親,為增加家庭收入,父母更不惜安排她與陌生男人結婚,藉此換取禮金度過經濟難關。透過「我的人生,我的選擇」項目,社區組織協助德貝圖通報警方,讓當局及早介入她的童婚個案,警告德貝圖父母安排未成年女兒結婚屬犯法行為,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當知道要取消婚禮時,我鬆了一口氣。這次經歷令我更有自信,亦令我決心幫助其他女孩。當女孩面對童婚時,我會向她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她們及早向當局通報,堅定地向童婚說不!」 4.經濟賦權童婚受害者  阻止禍延下一代 童婚問題難以在一時三刻全面消除,除了致力阻止童婚發生外,培幼會亦積極為童婚受害者提供援助,包括協助她們重返校園、提供職業技能訓練及健康支援等,建立經濟能力,藉此中斷貧窮的惡性循環,讓她們的下一代免受童婚所害。來自孟加拉的艾伊莎(Ayesha )在16歲時被父母安排與素未謀面的男子結婚,隨後更輟學早孕生下兒子。她與丈夫離婚後成為單親媽媽,她一直都希望能夠自力更生,但由於她早已輟學,難以找到工作養家活兒。在培幼會的創業培訓的項目協助下,讓艾伊莎裝備了經營生意的知識及技巧,並在項目的資助下成功開設售賣魚乾的小生意,讓她能夠賺取收入養育家庭外,更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惠及社區內的婦女。...
Read More

捐助者無間斷支持 泰國清萊社區得以脫貧自立 無數兒童生命得到改變

國際培幼會在泰國的發展 自1981年,國際培幼會在泰國開展社區項目,透過與政府和社區合作,促進當地兒童權益及性別平等。40多年期間,我們在超過1,000個大小社區進行發展項目,在教育、幼兒發展、水利衛生等範疇,幫助孩子、其家庭及社區,長遠改善他們的整體生活質素。 10年前,國際培幼會於泰國北部清萊市開展「培幼兒童成長計劃」(前稱助養兒童計劃),推行社區發展項目以改善孩子所在社區的設施和資源,讓受助孩子及其家庭能夠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得以脫貧自立,以實現理想人生。因著捐助者持續慷慨支持,孩子及其家庭,甚至整個社區的生活條件及質素得以大大改善,轉眼間我們已幫助多達13,000名兒童改善生活,而社區總受惠人數更超過89,000人。整個國家的貧窮人口由80年代的65%大幅度降低至2018年少於10%;衛生系統亦所改善,差不多所有國民都能夠享用潔淨水源;更有高達95%兒童可以完成小學課程。因著種種成果,培幼會將於今年六月底開始從清萊逐步撤出!以下是其中一些工作成果。 助無證兒童取得身份證明 獲得社會保障與尊嚴 培幼會自2012年起向未有泰國公民身分的兒童和有需要人士提供協助,務求為孩子爭取教育、醫療等整全的保障。沒有出生證明和身份證,便失去基本的公民權利,到別處上學上班、求醫都成為難事。亞薩是一位務農為生的父親 ,沒有接受過正式教育,也不了解身份證的重要性,家人都沒有公民身份,就醫或到其他地方十分困難。培幼會的義工團隊透過教育提升他們對公民身份和基本權利的意識,又為亞薩一家進行基因鑑定,在資料庫中儲存他們出生證明的相關文件。確定了血緣關係後,他們都獲得正式國民身份,得到醫療福利和能夠到境內其他地方尋找工作。娜芙是一位母親,因為沒有身份證明,每次生病都要付上鉅額的醫療費用,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在培幼會的協助下,她得到了身份證,不單可以享用到政府的醫療服務,更可以自由到境內各處,尋找更理想的工作。在過去十年的努力下,我們成功為多達16,000人爭取到公民身份,讀書工作賺錢再不是遙遙無期的夢。 賦權女孩決定自己的未來 培幼會亦在清萊市開展「18歲前不會早婚早孕」項目,通過一連串的培訓讓參與的女生了解早婚早孕不單影響了她們的健康,更妨礙了她們接受教育和創造精彩人生的機會。受助孩子美伊透過這個項目學到了很多關於生殖健康的知識。同時作為社區保護兒童委員會的青年隊長,美伊與隊員努力為自己的權利發聲,與不同的持分者如家長、社區領袖及政府官員表達對童婚和性別暴力的意見,希望可以為女孩子的人生帶來改變。 推動女孩創業 自力更新改善社區生活質素 要邁向自力更生,強化青年持續發展能力必不可少。因著捐助者的支持,培幼會向青年及婦女提供合適的職業技能培訓及財政支援,改善社區整體的經濟狀況。有超過800個家庭通過貸款及開創小生意賺取額外收入,家庭的經濟狀況逐漸改善,並能夠負擔孩子的學費,讓他們接受教育開展光明將來。小婷來自清萊的一條村莊,所住的村莊一直存在廢物棄置不當的問題,令村莊環境非常惡劣。小婷深明廢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向培幼會提交建議書,利用申請得來的資助改善村莊的廢物處理、垃圾分類及存放廢物的系統。小婷非常自豪自己能夠對村莊作出貢獻,更教育其他村民一同保護村莊環境 。 讓更多孩子接受教育 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培幼會向兒童提供學習工具包和材料,又設立校車津貼,為1,000多名兒童和青年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幼兒教育方面,我們致力裝備教師進行優質教學,藉遊戲、解決疑難及多媒體演講等培訓,提升教學效能,並制訂了500份幼兒護理及發展指引,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幼兒學習方法的指引,讓老師和家長正確地全面了解幼兒的需要。透過與社區合作,我們成立了兒童發展中心及11個流動圖書館,讓數百名學齡前兒童,尤其是女孩,獲得有趣實用的學習材料。 捐助者的連繫支持是受助孩子最堅固的後盾 培幼會感謝一眾捐助者10年來的同行,讓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孩子能夠改變人生。物質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我們更著重捐助者與受助孩子之間的心靈連繫,透過書信,受助孩子讓捐助者得知他們的近況;捐助者亦可以藉此關心鼓勵受助孩子勇敢跨越每個難關。 雖然「培幼兒童成長計劃」將開始從清萊市逐步撤出,但我們會在泰國其他地區繼續推展社區項目,與當地政府和社區繼續合作,在湄公以北地區及泰國東部的社區開展更多發展項目,幫助來自柬埔寨和緬甸的移民。我們非常高興看到清萊市的正面改變,社區已變得自給自足,能夠獨立地應變面對挑戰。國際培幼會清萊項目區經理 Kamolnat Skultuan指出:「捐助者的支持為當地兒童帶來重大的改變,讓他們感到安全、被聆聽、得到充分的照顧,並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土敘地震受災人民身心俱損 長遠支持兒童及家庭重獲正常生活

最新狀況 土耳其敘利亞地震兩個多月以來,單在敘利亞已造成6,000人喪生;12,000人受傷;超過十萬個家庭因地震而流離失所。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估計有接近九百萬敘利亞人受災,其中仍有35萬人失去居所。十年內戰本已令敘利亞人民苦不堪言,兩次強震更造成大量傷亡、家園盡毀,恢復生活日常長路漫漫。 自地震發生後,國際培幼會在敘利亞迅速回應災情,與當地組織展開人道救援工作。但電力及能源短缺、重型機械不足以及寒冬都是減慢救援工作的障礙。國際培幼會正努力令受災的人民「有瓦遮頭和感到溫暖飽足。」 培幼會支援方向 隨著在敘利亞的搜救工作結束,不少災民在學校、教堂留宿或抵著寒冷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尋求庇護。在救援工作的第一階段,國際培幼會目標向54,000位災民提供緊急援助物資,如食物淨水、防寒用品、衛生用品及藥物等。我們亦會興建更多設有清潔食水裝置的避難所,保障受地震影響民眾的健康和安全。第二階段中,國際培幼會會繼續向45,000名受地震影響的人民提供協助,回應災民生活和心靈上的各種需要。 當地建築物因強震受到嚴重破壞,有多達2,000所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失去了校園和家園的保護,兒童、婦女及照顧者首當其衝成為最脆弱的一群,容易成為被剝削和虐待的受害者。國際培幼會將會為他們提供長遠援助,包括心理輔導、教育支援及防止性別暴力服務。我們也會向婦女派發月經衛生包,確保女性權利得到保障。 培幼會至今的工作進度 憑着世界各地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培幼會與四個敘利亞當地組織合作,立即展開救援工作。培幼會香港辦事處共籌得港幣逾$180萬元,全球總捐款額則有港幣逾$4,100萬元,以下是其中一些工作成果。 1. 向災民派發應急物資,包括食物淨水、防寒用品、衛生用品及藥物等,共派發了4,150個食物包及4,150個衛生包,超過20,000人受惠 2. 調配了15,000公斤的藥物到敘利亞;建設流動醫療站,每星期最多可為1,000人提供醫療服務 3. 提供三個具衛生設施及性別平等的庇護所,讓受影響的兒童和家庭入住 4. 向400名女童及女士提供月經衛生包,保障她們的健康 5. 提供防止性別暴力服務,保護女性免受任何程度的傷害或剝削 6. 由五月一日起,向400個家庭派發三個月補貼資助 7. 向700名學童派發學習教材及1,000位兒童提供補課及活動以追回落後的學習進度...
Read More

上學不再是難事! 「安全學校」守護發展中國家孩子讀書夢

在香港,隨著疫情穩定,學童已陸續恢復正常的校園生活,但居於發展中國家的孩子,疫情以外,氣候變化、日益頻繁與嚴峻的天災都可能成為學習的障礙,能夠在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下上課不是易事。 保誠亞洲公益基金自2013年起,支持國際培幼會根據國際標準在東南亞開展以兒童為本的「安全學校」項目。我們於柬埔寨、菲律賓及泰國共130多所小學及中學推行為期三年的項目已於2022年10月順利完成。項目透過與當地政府部門及學校合作,從三方面介入,包括提升校園安全、加強學校的災害防護和應變能力,及加強師生防災風險意識的教育。至今逾兩萬三千名學生受惠。 營造安全校舍 孩子安心上課 「學校非常殘舊,沒有課室教學設備;洗手間又骯髒,沒有供水系統,連洗淨雙手也有困難,根本沒有同學願意回來上學。」—小梅,12歲 遠在柬埔寨北部上丁省的塔拉博里瓦縣,12歲的小梅 (Mei) 正為上學苦惱。煩惱的並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如何安全地回到學校和在殘缺不堪的校園中學習。回校道路崎嶇不平,滿佈危機,雨季期間更是泥濘滿佈,每天返校都非常艱辛。學校並沒有供水系統,日久失修的衛生設備傳出陣陣惡臭令小梅和同學卻步,漸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令情況更嚴峻的是校園殘舊,教學資源貧乏,圖書館也沒有,面對路途障礙重重、惡劣的學習環境,孩子難以專心學習,更遑論愛上上學呢? 透過兒童為本的「安全學校」項目,小梅的學習環境得到大大改善。培幼會在柬埔寨60所小學內設立腳踏式洗手設施,並派發健康教育物資,提升當地接近10,000名學生的衞生意識,應對新冠病毒的傳播。小梅看到學校各方面的改進,重拾上學的興趣。上學的路途再不顛簸,校園亦添置了大閘與圍欄,學生上課更安全。經過修復翻新,課室變得舒適,教材一應俱全,新建成的圖書館讓小梅能夠探索課外知識;師生終於能擁有乾淨、男女獨立的衛生間及洗手站,連有身體殘障的學生需求都能兼顧;急救包和藥物充足,以備不時之需。2016年,學校的輟學率高至三成,但在計劃的改善下,輟學率大幅回落到不足一成。小梅和同學不用再提心吊膽,能夠安心地學習,為未來做好準備。 從學校開始 將防災教育推展至社區 菲律賓颱風和地震肆虐,洪水及山泥傾瀉不時發生。超級颱風雷伊於2021年底重創多省造成數千人傷亡;翌年呂宋島發生七級地震,導致數百人傷亡和嚴重破壞,校舍也受到損毀,兒童學習被迫中斷。 在西薩馬省島嶼上,中學教師珍妮 (Janet) 曾親歷2013年超級颱風海燕,這個颱風造成超過6,000人喪生及1,700人失蹤。隨後,培幼會在當地開展「安全學校」項目,珍妮便成為了學校災害危機管理統籌員。透過培幼會一系列的培訓和校園重建工程,珍妮與其他同事一同制訂了災害應對計劃及緊急方案;珍妮亦向學生灌輸災害相關的求生技能,更動員學生的力量成立災害應變隊,提升全校師生的災害應變能力。 加強了師生的災害意識後,珍妮並未停步,更將災害管理推廣到社區層面。透過組織防災演練和活動,讓家長和公眾人士能夠更好地應對天災。 「成為學校災害危機管理統籌員不單令我成長,更給予我一個機會保護學生,貢獻社區。」—珍妮 「安全學校」項目已在菲律賓多地,包括薩馬省、國家首都區及棉蘭老穆斯林邦薩摩洛自治區推行多年,目前已共有12,000名學生受惠,學到更多減低災害風險的知識。 創新防災教育 師生同心協力創造安心校園 位處熱帶氣候區的泰國亦時常遭受熱帶氣旋侵襲,因此在學校制定應對災害方案,確保學童的安全成為了培幼會於當地的首要工作。 項目開始以來,至今保障了超過10,000名學童的安危,讓他們得以繼續學習。為了提高泰北清萊府一所學校全校師生職員應對災害的意識和能力,我們除了定期進行演習,亦會在每一個學期制訂風險管理計劃,確保一旦災難發生,將損害減到最低。此外,為令防災教育更多元和創新,我們致力將災害教育融合於STEM教學及科學堂,並將性別平等的元素融入其中,賦權女孩為防災出一分力。同時亦積極邀請社區人士和政府各部門參與,盡快將防災教育納入教育課程一部分,期望全國更多學校可以制訂應對災害方案,保障孩子安全和權益。

支援烏克蘭兒童戰火下重返校園 危難中綻放笑容迎接新生活

自2022年2月24日起烏克蘭危機發生至今已一年,導彈等軍事武力不斷攻擊當地大小城鎮,已釀成逾18,900名平民傷亡,逾800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不少正值求學階段的烏克蘭兒童為求存活四處逃難,面臨失學、被人口販賣、性剝削等風險。即使已逃難至鄰近國家,兒童能夠重返校園,亦要帶着親歷衝突的創傷,重新適應生活環境。這一年間,國際培幼會於烏克蘭、摩爾多瓦、波蘭及羅馬尼亞展開救援工作,冀望兒童及照顧者逐步走出戰火陰霾,讓兒童重拾難能可貴的童年。 俄烏衝突暫未見盡頭,烏克蘭內的建築物、基建、住宅、醫院、學校,甚至是托兒所均受到接連不絕的砲火攻擊,無數無辜的民眾喪命。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截至2023年2月13日,衝突已釀成逾18,900名烏克蘭平民傷亡,死亡人數高達7,100人,包括至少438名兒童。 培幼會支援方向 國際培幼會擁有多年於世界各地為難民提供支援的經驗,是次事件發生後,培幼會立即動員人手及資金,於各個難民收容國家如摩爾多瓦、波蘭、羅馬尼亞及德國等啟動緊急援助程序,並決定於收留較多難民的摩爾多瓦、波蘭及羅馬尼亞成立隊伍為難民家庭提供長遠援助。 培幼會與各國多個機構及政府緊密合作,為包括約25萬名兒童及照顧者的難民群體,尤其是女性及其他弱勢人仕,提供兒童保護、精神健康及心理支援、現金及兌換券、教育、基本生活需要共五個範疇的即時及長期援助。 培幼會至今的工作進度 憑着世界各地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培幼會得以立即展開救援工作,為烏克蘭難民提供即時及長期援助。培幼會香港辦事處共籌得港幣36萬元,全球總捐款額則有港幣逾1 .72億元,以下是其中一些工作成果。 兒童保護方面 1. 派出社工、心理支援專家及翻譯提供協助 2. 宣傳兒童友善資訊及設立服務台,提高大眾對危機和兒童權利的認知 3. 為超過 30,000 名兒童提供保護服務,包括於波蘭設置九個日間托兒中心,並為婦女提供就業機會 4. 協助重建75 所學校和 25 個庇護所,逾40,000名兒童及照顧者受惠...
Read More

種子基金助女孩創業 實現自主栽種女孩未來

在香港,女性創業愈來愈普及,憑藉多元的就業發展機會,女性能夠發揮所長,實踐抱負。在發展中國家,女孩這身份卻猶如重重枷鎖,扼殺女孩上學讀書、發展技能的機會。受傳統觀念影響,女孩甚至被父母當作換取禮金應付生活開支的工具,女孩被迫早早出嫁,放棄個人發展的機會,從此留在家中負責家務及照顧子女,再多的夢想都只是空想。 國際培幼會有幸得到20位本港傑出女性企業家及其他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間,撥款共13.1萬美元(約港幣102萬元),在越南開展為期兩年的「Girls Ready for Future」項目,助女孩透過教育了解自身權益,免受童婚禍害;同時為女孩提供職業教育、技術及資源的支援,讓她們能夠有創業的機會。培幼會在越南萊州及河江省推展種子基金計劃,助青年及女孩創辨製作香蕉乾、蜜糖及牧養牛及豬的業務,共有42人受惠,當中逾半為女性。 支援女孩建立個人事業的「種子基金」 培幼會在2020年6月起在越南萊州及河江省展開種子基金計劃,與當地青年團體合作,助青年及女孩開拓更多工作機會,長遠而言她們實現自給自足,一展所長,燃亮夢想,避免因經濟考量而步入童婚。 16歲Thao居住於越南萊州封土縣的村落,因為家境貧困,再加上女孩的身份,村內大多數女孩在完成中三課程後會停學,留在家裡做家務,或是在還未成年時就被安排出嫁。在參與種子基金計劃之前,她日復日在家裡協助父母務農,未有機會發揮所長。Thao本以為生活會一直會如此下去,但在參與種子基金計劃後,重燃起她對生活的熱情,盡她所能學習新事物,由零開始,逐步與團隊一起展開製作蜜糖的業務。 Thao因家境貧窮未能繼續升讀高中,在參與種子計劃之前,每天只是留在家中幫助父母處理農作物。 與此同時,培幼會透過種子基金計劃,亦在越南萊州封土縣另一村落協助女孩製作及銷售香蕉乾。18歲Thinh來自貧困家庭,父親因身體虛弱而未能工作,她被迫在完成中三課程後停學,未能繼續升讀高中,每天留在家裡做家務。在加入製作香蕉乾的團隊後,她認識到互相扶持的夥伴。 有別於以往單一的補助形式,種子基金計劃化被動為主動,讓女孩實現創意及自主。培幼會在當地合作夥伴及農務服務中心的支援下,透過不同活動讓參與者分析市場需要及經濟環境等問題,自行撰寫創業計劃書,確保所發展的業務是切合當地居民的需求,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在培幼會及合作夥伴的支援下,女孩透過種子基金計劃一嘗創業的滋味,實現自主,避免步入童婚。 裁種豐盛成果 獲當局選為官方紀念品 要踏出第一步從來都不容易,Thao分享指,有別於以往被動地參與計劃,今次在培幼會、當地合作夥伴及農務服務中心的協助下,她們由撰寫計劃書,以至落實計劃,每個步驟都需要親力親為,學習製作蜜糖、將產品推出市場,以及控制成本等。得知可落實執行計劃後,Thao的團隊都感到非常興奮,急不及待迎接新的挑戰。 經營香蕉乾業務,令Thinh及團隊發掘自己的可能性,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Thinh分享指,種子基金計劃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讓她們發現在早婚、做家務及從事農業生產以外,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可能性。她們也有能力在香蕉乾業務當中,擔任特定的工作崗位,發揮所長,為社區及家庭作出貢獻。她希望未來團隊能夠繼續生產出更多優質的產品,有穩定的工作及收入。 香蕉乾及蜜糖在當地社區備受歡迎,更被視為該地區響應國家「一公社一產品」的計劃。 今次種子基金計劃得到當地居民及政府大力支持,現時已共四個受助團隊正在越南萊州營運製作香蕉乾、蜜糖和飼養牛及豬的業務。團隊所生產的香蕉乾及蜜糖更被視為該地區響應國家「一公社一產品」的計劃。項目成果持續受到地區及省級當局的關注及青睞,製作香蕉乾的團隊更獲得在當地大型活動售賣及推廣產品的機會,產品更被當局選為官方活動送贈予嘉賓的紀念品。 是次種子基金計劃獲得豐盛的成果,反映年輕女性在陷入童婚以外的另一可能性,能夠獨當一面,賺取收入自食其力。   特別嗚謝以下人士支持本會是次在越南推行的反童婚項目(以下名單根據英文名稱字母先後排列):...
Read More

培育女孩自主能力 迎向光明未來

在香港,社會資源豐富,我們可以自由地為人生不同階段作打算,生活可以很多樣、有很多可能性。然而,在發展中國家卻不是如此。發展中國家的童婚情況向來嚴重;在疫情重創經濟下,更多女孩被迫早早嫁出,好讓父母換取禮金及節省支出,女孩從此喪失接受教育、實現夢想的機會,在她們的成長中從沒有為自己做人生決定的自由。現時,全世界每年約有1,200萬女童被逼結婚,情況令人憂慮。 去年,國際培幼會有幸得到23位本港傑出女性企業家及其他捐助者的慷慨支持,在越南開展「Girls Ready for Future」項目,助女孩透過教育了解自身權益,免受童婚禍害;同時為女孩提供就業支援,使她們可以好好裝備自己,向夢想進發。此項目涵蓋越南分佈於河江、萊州、廣平、廣治及崑嵩五個省份共49所學校,惠及人數逾萬,過半是女性。 賦予知識與技能加強女性參與 在發展中國家,性別不平等的傳統觀念和文化習俗迫令許多女孩走上童婚道路,不少女孩誤以為只能依靠婚姻改寫貧困命運。因此,我們透過不同層面,由教育做起,為女孩提供職業教育,協助她們裝備自己,提升女性的經濟地位及能力,並讓大眾更加認識及關注女性權利,摒除傳統思想對女性的偏見和限制。 教學層面 為當地900名女孩提供課本,確保她們在疫情下不會因家庭經濟狀況影響而暫停學習,推動男女平等的教育機會。 改善教育設施,包括為越南萊州的兩所學校提供十個電子熒幕及投影機等,提升教學效能。 舉辦職業導向活動,如學習團及工作坊等,裝備女童的職業技能及就業能力。 培幼會在其中一所合作中學舉辦以「探索自我與職業」為題的交流活動,共有406名學生參與,當中包括近一半女學生。活動有助女孩接觸不同的商業服務及就業機會,更了解市場的動向,由此發掘更多個人發展的可能性,並且明白女孩的人生並不局限於步入婚姻,只是成為妻子和母親。 女孩利用電子器材學習。 新增投映機與熒幕支援學生電子學習。 當地一名小學教師以親筆書信感謝培幼會提供教學設施。 家庭層面 加強宣傳女童權益的資訊,灌輸男女平等的觀念,讓父母認識童婚禍害,避免更多女孩因被父母視為負累而被迫早早出嫁。 政策層面 與越南教育及培訓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ad More

三歲定八十 助幼兒身心健全發展

首先想請你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 要在這四項中選一個,可能對大部分人而言都很困難,因為每一個選擇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幼兒發展是國際培幼會在發展中國家重點工作之一,發展中國家往往缺乏資源,孩子連溫飽都成問題,又談何身心健康呢?國際培幼會的「嬰幼兒早期關顧和發展」項目,旨在讓這些幼苗能夠茁壯成長。最近,我們在緬甸展開的一個幼兒發展項目,希望讓大家對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有更多了解。 以社區為本的「嬰幼兒早期關顧和發展」項目 國際培幼會去年在緬甸良烏縣(Nyaung U)昆慶吉村(KyunKhinGyi)展開為期九個月的「嬰幼兒早期關顧和發展」項目,除了為當地幼兒提供教育、營養及衛生方面的支援外,長遠而言,亦希望透過公眾參與及培訓提高當地社區居民對幼兒發展的關注,從而使項目的正面影響得以延續下去。 培幼會協助建成一幢幼兒服務中心,內有完善衛生設施、遊樂場及益智玩具,讓孩子能夠在良好環境中成長。 培幼會協助當地居民成立幼兒發展委員會,並教導他們透過以低價供水予附近居民籌募營運經費,確保幼兒服務中心在項目完成後仍可繼續運作。 孩子在幼兒發展中心玩耍。 中心設有設備完善的洗手間。 亦設有廚房,可供應營養餐點予幼童。 農園內種有蔬果,供應給幼兒發展中心内的兒童食用。 工作人員示範烹調食物的方法。 幼童可在幼兒發展中心獲得早期教育。 當地居民投入參與及響應帶來持續改變 今次幼兒發展項目得到當地居民大力支持及參與,除了上述提到,幼兒發展中心將交予由居民組成的委員會管理外,更有居民捐出土地作興建幼兒發展中心及農園之用,而受惠村落亦承擔了服務中心及衛生設施建設的部分支出,亦有村民參與興建不同設施,協力承擔改善社區的責任,令整個項目的成效得以延續,長遠惠及當地幼兒健康發展,達致自強自立。  

「疫」轉女孩人生:送上利是助女孩爭脫性別不平等枷鎖

「愛.女孩」利是可為女孩及其家人提供食物籃及獎學金,在新春喜慶的日子送上祝福。 回想2020年新年最初戴上口罩時,誰會想到時隔兩年我們仍受疫情影響?不過,長遠來說,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可能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份,暫時被禁堂食、不能去旅行、遙距工作……我們再忍耐多一會,有天生活都總會回復正常。可是,對很多缺乏資源的女孩來說,疫情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事。 疫中更顯性別不平等 在發展中國家,女性的權益本已屢受打壓,女陰殘割、童婚、性暴力等我們早已聽不少。但這都不是最壞的情況!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女性多年以來爭取的權益都大倒退,更多女孩因疫情而受到不平等對待,情況令人擔憂。在生計受創時,父母往往都是先要求女兒輟學,把資源用於兒子身上;為了開源節流,女孩會被安排結婚、當童工、甚至被禁止購買衛生巾;三餐不繼時,女孩亦是家中最後可以分到食物的成員,終日餓着肚子。為甚麼女孩總要承受造些痛苦呢? 「家中沒錢讓我讀書了……」 位於東南亞地區的老撾疫情相比起其他國家不算是非常嚴重,但當地政府因應防疫需要,連番延長封城等社區隔離措施。雖然一系列嚴厲措施是為了遏止疫情、拯救生命,但也在經濟上帶來莫大打撃,令人民叫苦連天。 疫情大大破壞了許多家庭的生計。沒有糧食,兒童很容易落入輟學、成為童工、甚至是童婚的危機。 10歲的辛施兒(Sinxay)是家中最年輕的孩子,她志願成為一名老師。為了這個夢想,她一直努力讀書。但命運捉弄人,在封城令下,父母無法繼續前往香蕉農場打工幫補收入,一家陷入財困。面對新學年每人高達150美元(約港幣1,200元)的書簿雜費,辛施兒的父母只好犧牲長女的讀書機會,盡可能讓年紀較小的孩子讀到高年級。 辛施兒的父母其實也很愛錫女兒,知道讀書可以改變女兒的命運,讓她們不會像自己一樣受貧困煎熬,但作為一家之主,辛施兒的爸爸更清楚知道家中已入不敷支,情況迫在眉睫,而他在糧食和讀書之中並沒有選擇。即使現在辛施兒仍然有幸讀書,不過,在三餐都成問題的經濟壓力下,辛施兒知道自己和二姊姊也快要被迫輟學,在心裡已默默地與課室和夢想告別。 兩難中的「第三個選擇」 天無絕人之路。在辛施兒正要失去希望時,培幼會在她居住的社區中推出就疫情而特別設立的獎學金,讓面臨失學的孩子可以負擔到讀書的開支,而辛施兒就是受助孩子之一。 「辛施兒的獎學金舒緩了我們的財政困難,要不是及時得到這筆資金,本來我打算讓她輟學了。」辛施兒爸爸說。辛施兒亦喜上眉梢地分享說:「因為培幼會,我不單可以留在學校讀書,更有新的校服、學習用品和糧食補貼!我和朋友都更喜歡上學了!」 曾經面臨輟學危機,辛施兒(中)現在更珍惜在學校讀書的時光,現正奮力學習,追逐夢想。 培幼會相信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加強教育工作是長遠地消除性別不平等的關鍵,因此會透過改革學校課程、舉行社區活動等不同形式向當地人宣傳保護女孩權益的意識。 趁着新年送上「利是」 為孩子一家送上新希望 農曆新年快到,除了從遠方為孩子送上祝福,祝願他們學業進步外,我們也可以透過實際行動支援他們學習需要。我誠邀您送上一封「愛.女孩」利是,以港幣$500元為兩個家庭(每家庭四至五人)提供備有20至25天糧食的食物籃,暫緩家庭經濟壓力;以港幣$1,250元為一名女孩提供一年獎學金,助女孩追尋夢想;或成為「愛.女孩」基金月捐者,以每月港幣$120元長遠地支援女孩,包括派發糧食包,滿足三餐所需;頒發獎學金,讓她們的學業不受生計影響;提供職業培訓,讓女孩及婦女可以學習新技能,增加收入;設立反童婚及生殖教育課程,減低女孩陷入童婚和懷孕的風險;以及舉辦衛生包及衛生巾工作坊,助女孩防疫及改善月經衛生狀況。您的一封利是可以打破女孩坎坷宿命,開創美好人生! 現凡捐出「愛‧女孩」利是或成為「愛‧女孩」基金月捐者,即可獲贈虎年揮春乙份。(只限新捐款者,送完即止。) 每個女孩都有夢想和無限的發展潛力,她們應該得到和男生一樣的機會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