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童婚飆升 無數孟加拉女孩在劫難逃 兩16歲女孩經歷天壤之別的人生
撰文:國際培幼會總幹事 蕭美娟博士 16歲,本應是正值青春年華,憧憬著美好的將來。在全球童婚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孟加拉,兩位16歲女孩卻有着天壤之別的人生—女孩才16歲,因童婚斷送一生幸福,歷盡輟學、嫁人、產子為人母,並成為全職主婦;透過教育,女孩才16歲,也能憑一己之力掙脫童婚命運,成為倡議者阻止更多悲劇發生,助更多女孩掌握自己人生。 疫情童婚急增 女孩前程被毀 今年八月,我到訪孟加拉,全球童婚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探討女孩如何在一個童婚問題最猖獗的國家掙扎求存,並了解培幼會的工作成果。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孟加拉五成女孩在18歲前結婚,其中15%未滿15歲。這次,我到訪的古里格拉姆縣(Kurigram)童婚率高企,達46.8%[1]。孟加拉男尊女卑,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下,女孩被視為家庭中的負累,既不具生產力亦消耗糧食。新冠疫情重創經濟,導致2,400萬人陷入貧窮狀態,全國逾四成活在貧窮線下[2]。許多家庭朝不保夕,處於岌岌可危的貧窮邊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童婚變本加厲。 對女孩來說,婚後的生活並不好過,隨之而來就是早孕、家庭暴力等各種威脅。這樣被斷送一生幸福的女孩比比皆是,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組織The Bangladesh Rural Advancement Committee[3],簡稱BRAC在全國11個地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021年的童婚案例飆升13%,創孟加拉過去25年來最高的紀錄,形勢刻不容緩。 女孩身心俱痛 一生被困籠中 事實上孟加拉的法律對於童婚並非毫無作為,政府雖有立法規定女性的婚姻合法年齡為18歲,可是在落後地區如古里格拉姆縣(Kurigram),出生證明仍是手寫,在窮途未路之時,即使女兒未到18歲,亦有父母不惜竄改女孩的出生年份,偽造文件,挺而走險,嫁女以紓解家中財困。在疫情高峰下,對抗童婚的監督機制幾近瓦解,項目委員會亦超過三個月沒有舉行會議,其中在疫情最嚴重的四個月期間,古里格拉姆縣童婚數目多達121宗。[4] 與當地女童坦誠討論童婚對她們學習以至生活的影響,當中不少分享令人心痛。年僅16歲的海迪徹(Khadija)於11歲那年因家貧被父母安排與素未謀面的男子結婚,她從此離開學校,向同學道別,取而代之的就是一日復一日的繁瑣家事。但她所失去的並不止於一生的前途,在13歲時她已成了一女之母。在身體尚未發育完全的年紀懷孕、分娩,令海迪徹面臨各種不適。孩子出生後,要勞心勞力照顧初生孩子,卻未能適當的護理及復原,她身體變得更虛弱,漸漸出現體重過輕、嘔心和嘔吐、頭暈等不適。她指在社區的女孩大都在與她相約的年紀被安排結婚,她直言希望女兒不重蹈她的覆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發展個人事業。 我與海迪徹的三歲女兒分享糖果,她女兒露出天真笑顏的一刻,才驟然發現她的母親—16歲的海迪徹也都是個女孩,但她的童真已因童婚被毀,「成為好妻子、好媽媽」是她唯一的目標。 望見瘦骨伶仃的海迪徹獨自承擔家務,照顧孩子,自主、光明的人生仿佛已離她而去。 持續行動漸見曙光 國際培幼會一直為女孩爭取應得權益,讓女孩不再面臨不公平和壓迫,獲得發展所長的機會。培幼會透過為當地貧窮家庭發放獎學金,亦為輟學青年及成人提供切合市場需要的技能培訓,加強他們的自立能力,從而改善經濟狀況,暫緩經濟壓力。培幼會亦持續進行性別教育及遊說工作,讓社區人士認識童婚禍害,革除歧視女孩的思想,在2017年至2019間,古里格拉姆縣的童婚率由65%下降至46.8%。此外,培幼會緊密與當地政府談判,推動地方政策變革,如電子化數據化婚姻和出生登記,目前已培訓4,044名登記員,並將進一步擴大試點。 我與一名參與培幼會反童婚項目的女孩愛絲(Oishi)(左一)對談,透過持續的教育及遊說工作,她直言已逐漸建立自信宣傳女孩的權益,更曾成功勸阻19宗童婚,令人鼓舞。 後記:不忍再有女孩被困... Read More
尼泊爾女孩飽受雙重威脅 「月經之恥」與種姓制度成女孩噩夢
早前一部印度電影《M巾英雄》引起大眾對發展中國家月經問題的關注,同時讓全球的目光聚焦在當地女性長年因傳統禁忌所經歷的月經之痛。而除了印度,在鄰近同樣信奉印度教的尼泊爾,月經同樣一直是女性的一個禁忌,本來單純的一個生理現象,卻因傳統思想而淪為女孩之恥,令當地女孩飽受困擾,加上種姓制度依然盛行,令當地貧童屢遭欺壓,三餐不繼之餘,向上爬更成為遙不可以的一個夢。 被視為污穢 尼泊爾女孩或命喪「月經小屋」 今年1月初,我到尼泊爾探訪,了解到女孩不止會因為這個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而失去教育機會,更有機會失去寶貴的生命。 在尼泊爾,來經的女生往往會因為傳統思想而被視為污穢不潔,在偏遠山區的村落,來經的女性會被隔離在荒蕪且環境惡劣的「月經小屋」,有不少女孩在嚴寒中被困「月經小屋」,試圖生火取暖卻因通風不良而導致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或者被野生動物襲擊致死,每月都被逼經歷一段惶恐可怕的日子,生命更是危在旦夕。 與當地女童坦誠討論月經對她們學習以至生活的影響,當中不少分享令人震驚。信奉印度教,年僅15歲的尼泊爾女孩Smriti於13歲首次來經時被逼到鄰居家隔離11日,期間無法上學,亦不得與家中男性接觸,或者接觸水源等,令她苦不堪言。她亦清楚知道,為了女孩的福祉,這個禁忌必須被打破,她直言希望從身邊人入手,透過分享自身經歷,慢慢改變社會大眾對月經禁忌的想法。 Smriti表示會透過與朋友及其他社區人士分享其自身經歷,幫助女孩減低來經時的困擾。 灌輸正確觀念 與女孩攜手打破禁忌 國際培幼會一直重視女孩在月經問題上所遇到的挑戰,認為大眾不可輕視問題的嚴重性,並透過不同的工作坊,教導老師、家長、女孩甚至男同學有關生殖健康的知識,亦教導女孩製作可循環再用的布衛生巾,同時在學校興建私隱度較高、衛生及具有月經友善設備的洗手間及房間,讓女孩在來經時可以得到適切支援,同時鼓勵她們以正面態度面對月經。 培幼會為女孩提供製作可循環再用衛生巾的工作坊,並鼓勵男同學參與,希望他們更明白女孩的需要。 培幼會於25間學校設立月經友善的房間,包括床鋪、洗手設備、垃圾桶、生殖健康資訊的海報等,讓女孩來經時得到適當的休息及了解月經的知識。 種姓制度根深柢固 「賤民」女孩脫貧無望 除了探訪備受月經問題困擾的女孩,今次我亦探訪了受種姓制度壓逼的「賤民」女孩,了解種姓制度如何令當地女孩受到雙重打擊,因持續貧窮而失去教育機會,難以在艱苦童年中找到一線生機。 來到其中一個女孩Bina的家,其房子很矮小,只能容納兩處睡覺的地方,一邊是床,另一邊則用禾稈草在地下鋪成床,還有兩個已經發黑的枕頭,單是想像Bina每日過的日子就讓我心酸不已。但12歲的Bina並不是這個村落唯一活在困苦的女孩,由於這村落的人都屬於種姓制度的「賤民」階級,沒有土地,只能靠到別人的農地耕作賺取收入,更屢遭剥削,致令他們及下一代都難以向上爬。 12歲的Bina(中)屬賤民階級,一家沒有土地,令Bina被逼輟學。 在一個如此落後的村落,當孩子連三餐溫飽都成問題,更遑論一個接受教育的機會。尼泊爾學童本來可以享有免費教育,但受環境所逼,許多孩子都需要工作幫補家計,被逼輟學。Bina的父親早年因負債累累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遺下她、母親與弟弟相依為命,Bina五年前忍痛告別校園,下田幫補家計,卻因受嚴重剥削而只得一半工資(約每日港幣$10),令Bina及其家人未及走出父親負債的陰霾,又再被逼借貸度日,陷入惡性循環。 Bina更要到別人的蔗田工作,但受到嚴重剥削,只得應得工資的一半。 Bina希望可以重返校園,將來成為一位老師。 種姓制度與月經禁忌都是尼泊爾多年來根深柢固的傳統思想,令女孩受盡歧視及欺壓,這亦不是單靠她們個人的努力就能在一朝一夕改變過來,但我深信,我們每個人所踏出的一小步,足以成就女孩人生路上一個意義非凡的轉捩點。 請即支持國際培幼會「愛‧ 女孩」一次性捐款/ 月捐計劃,幫助更多女孩接受教育、爭取公義及追尋理想。 相片鳴謝:義務攝影師陸致佑先生
赤貧更顯動人親情 柬國孩子何以充飢
兄弟姊妹間爭零食爭玩具爭父母的疼愛,這些畫面或許每天在許多家庭中上演,這時候爸媽或許會搬出孔融讓梨的故事,教導孩子不要計較,把好的都讓給對方。但如果身處在發展中國家,手上的是當天唯一的食物,讓出去,自己就注定餓肚子,孩子又會如何抉擇呢? 營養不良成童年印記 窒礙孩子發展 在柬埔寨偏遠地區臘塔納基里省,高達九成的村民都是農民,多以種植腰果、稻米和木薯為生,但因這裡的降雨量驚人,每年平均雨量高達999.9毫米,以致水災頻頻發生,加上教育水平不高,村民無法改變生產模式,只可默默承受失收、無收入的日子,孩子更是首當其衝、身受其害的一群。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柬埔寨,5歲以下體重不足及發展遲緩的孩子比例分別為13.8%及22.2%,而身處偏遠地區,僅以務農為生的家庭,子女發育不良的情況更為嚴重。九月中,我到柬埔寨臘塔納基里省探訪,就遇上查美(Cheim)一家,她的四個弟弟中,就有兩個患上營養不良。 一家七口,只能靠農耕為生。 12歲的查美正就讀四年級,其父母都是農夫,全家只有一小片種植腰果的農地及四隻雞,一家七口只得白米和瓜果果腹,五姊弟終日飢腸轆轆,查美比同年的同學長得較矮小,最小的兩個弟弟的健康檢查結果更顯示為營養不良,手腳都很幼小,查美更須於每天下課後及周日,餓著肚子到其他村莊耕作以幫補家計,上學、餓肚子、下田,就是這個小妮子,甚或更多柬國孩子的童年,他們自小的願望,或許卑微得只是三餐溫飽。 查美每天下課後及周日要到其他村莊耕作,幫補家計,難以專心學業。 這些白米和瓜果,已是一家七口好幾天的糧食。 兩歲的拿里長期營養不良,看到蛋糕比誰都興奮。 窮得只有愛 把最好的留給幼弟 在我們進行訪問前,我和同事先把一些小蛋糕分發予五姊弟,他們彷如視作天降甘露,我就知道,這些孩子,必定餓了很久,其後的一幕,卻讓我頓時暖在心頭。 查美最小的弟弟拿里(Ngary)只有兩歲,是其中一個營養不良的孩子,特別坐立不安,吃過自己的小蛋糕後,或許他從沒吃過如此美味的食物,便動手搶只得四歲的哥哥手上的蛋糕,十歲的二哥見狀即把自己手上的蛋糕一分為二,給予拿里,拿里卻不小心把半邊蛋糕丟在骯髒的泥地上,結果二哥把蛋糕拾起來,把手上乾淨的另一邊蛋糕,再給弟弟,弄髒的就留給自己。這樣純真的親情,並沒有因貧窮的洪流而被洗掉,反而來得更為真摯而動人。 這件小蛋糕或許是拿里吃過最美味的食物,才會動手再搶哥哥的蛋糕。 渴望一隻錶 只為不錯過任何一課 日夜只能為下一頓飯苦惱不已,五姊弟看似一無所有,但孩子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希望,慶幸姊姊查美在重重難關下,依然心存希望。她對我們說,她渴望擁有一隻手錶,我本以為是因為她的同學有一隻精美的手錶,讓她羨慕不已,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因家裡沒有時鐘,她害怕會錯過上學的時間,才希望擁有一隻手錶,確保她每天都能準時上學。 查美特別喜歡數學,雖然中學離家十公里,但她仍然希望將來可以升讀中學。 查美希望將來成為一位老師,但在她身處的臘塔納基里省,女孩追夢其實難如登天。因為這裡的童婚率高達59%,換句話說,每十個兒童便有六個會於18歲前結婚,繼而輟學,而貧窮正正是幕後元兇。查美會否在這幾年,成為其中一個童婚女孩呢?這正是我擔心亦不願看到的事。 國際培幼會於當地成立「女孩天地」,讓不同人士合力打擊童婚。 培幼會於當地學校派發膳食,確保孩子獲得足夠營養,並以此吸引孩子上學,降低輟學率。 面對查美的境況,我清楚知道,多給弟弟一件蛋糕,或送一隻手錶給查美,亦未能改寫這一家的命運,只有確保社區裡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才能為孩子開創一個美好將來。而培幼會近年於查美居住的社區開展工作,致力幫助兒童改善生活,接受教育。工作包括為兒童興建學校及水利設施、提供獎學金、協助村民改善農耕技術,以及推動反童婚的工作,教育女童認識童婚的禍害。 您可以支持國際培幼會「助養兒童計劃」,幫助如查美和拿里的貧苦孩子,改善生活,並推動社區的長遠發展,讓孩子可以勇敢追夢,開展璀璨人生。 相片鳴謝:義務攝影師曾永楷先生
不一樣的柬國老師 單手撐起半邊天
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我的破嗝Miss》中,患有妥瑞症的印度女孩拉娜,即使受身體抽搐及不斷打嗝的症狀困擾,遭旁人白眼,依然無阻她奮力追夢,成為一位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而在毗鄰的柬埔寨,也有一位自出生就只得一隻手的女孩,在資源匱乏及受身體所限的環境下,堅持不認命不放棄的信念,在偏鄉之間春風化雨,只為讓更多孩子走出貧窮厄運。 幸得媽媽不離不棄 成就樂觀的她 出發前往柬埔寨前,我正閱讀天生沒有四肢的力克.胡哲所撰寫的自傳《人生不設限》,知道他兒時飽受歧視及欺凌,想像24歲的單手少女雅圖(Tort)同樣遭遇這些情況,嚐盡苦頭,但與她初次見面,她的樂觀積極瞬間打破我的一切想像。這個成長於柬埔寨暹粒一條小村莊的女孩,自出生就與七個兄弟姊妹長得不一樣,媽媽Kheny相信是因為懷著女兒時,時常因頭痛而服止痛藥,加上居所與醫院距離太遠而從未進行產檢所致。 作為兩子之母,我深深體會她既愧疚又心疼女兒的複雜心情,所以多年來她一直護女心切,擔心女兒的前路之餘,在別人用奇異目光看待女兒,甚至指其缺陷是一個詛咒時,Kheny更是第一個挺身而出大喊:「這不是她的錯!」,媽媽的態度亦成為雅圖在跌跌碰碰的成長路上最強大的後盾,讓她不論遇到怎樣的難關,聽到怎樣的閒言閒語,一覺醒來,她又繼續靠著一隻手,譜寫精彩的下一頁。 雅圖從不自怨自艾,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笑容。 慶幸父母不離不棄,讓她有勇氣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 社區教育消除歧視 領會「生而平等」 除了得到媽媽的支持,自2005年成為國際培幼會的助養兒童,雅圖更感受到來自德國的助養父母越洋的一份溫暖,她的生命亦變得不一樣。在助養之初雅圖就收到助養父母寄來的信,信中表達「我們很高興可以有一個在柬埔寨的孩子」,雅圖感到前所未有的被重視。此外,我亦發現培幼會設立的「兒童天地」,為雅圖建立一個安全快樂的成長環境,因為她與社區的其他孩子透過不同的活動,學會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及兒童權益的相關議題,致力消除歧視。 培幼會亦於當地興建學校及提供獎學金,讓更多孩子接受教育,改寫命運,更於社區設立健康中心,同時改善食水設備,為社區提供清潔食水,從多方面提升孩子及其家人的生活質素。 2005年雅圖獲助養,並收到助養者的信件,她一直珍藏至今。 放牛不忘讀書 只為扶助更多貧童 一直以務農為生的Kheny與丈夫從未上學,卻堅持讓所有孩子上學讀書,雅圖亦不例外。她對學習的堅持,更讓媽媽十分動容,「即使她要幫家裡放牛,也會帶著課本去,而她亦是眾多兄弟姊妹中唯一沒有輟學並順利畢業的」,Kheny欣慰地說。 住在高腳屋的雅圖一家以務農為生,她堅持不懈,力求打破宿命。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將來」,這是雅圖一直堅守的座右銘,而她努力改變的,不只是自己的將來,更是很多柬埔寨孩子的未來,因為已升讀大學一年級的她,立志成為老師,現時在一間小學教授高棉語,並於圖書館為學生說故事,鼓勵課外閱讀,閒時更會到一間非牟利機構為貧苦孩子義務教授英文,雅圖更盼望將來學有所成,可以到高中任教英文,以單手編織更多孩子的夢想。 雅圖於社區一間小學的圖書館為孩子說故事。 現時她於非牟利機構為貧苦孩子義務教授英文,希望孩子跟她一樣,以知識改變命運。 還記得當年雅圖的身體缺陷被視為一個詛咒,今天她卻是家裡最堅毅、學歷最高,且對社區貢獻良多的一個孩子,實在教我感動不已。而在我與雅圖道別之際,我更看到她自如地在泥濘不堪的路上以單手駕著摩托車的一幕,更是讓我鼻子一酸,忍不住抱抱她,對她說了一句「I love you」,此刻我才首次看到,這個堅毅女孩眼眸裡的一絲淚光,但願將來不論遇上怎樣的挑戰,她依然掛著那熟悉的笑容,走向屬於她的康莊大道。 我將天生沒有四肢的力克.胡哲所撰寫的自傳《人生不設限》介紹給雅圖,之後亦將英文版本寄送給她,但願她能看見生命的無限可能。 雅圖單手駕著摩托車的一幕,讓我十分難忘。 您可以支持國際培幼會「助養女孩」計劃,推動孩子所在社區的長遠發展,讓更多女孩可以像雅圖一樣,繼續接受教育,勇敢追夢,開展璀璨人生。... Read More
一句話摧毀一生 貧苦女孩月經之痛烙印心底
上月初,一個14歲的肯尼亞小女孩自殺了。 那天她來了月經,不小心沾污了裙子,老師在一眾同學面前說她很「骯髒」並罰她立即離開課室,女孩驚慌不已。 當天傍晚,女孩在母親外出打水的時候輕生了,女孩就是因為月經而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事實上,世界各地的女孩都面對着不同的月經問題,例如不少香港女生於求學時期都有過尷尬地遮掩校服裙血漬,又或是羞澀地問鄰座女同學借衛生巾的經歷;在發展中國家則有女孩連衛生用品都買不起。 上月中,我深入柬埔寨偏遠地區臘塔納基里省,探討當地女孩面對的問題,除早婚、童工、失學等問題外,月經問題也是一大重心。
柬埔寨女孩遊走夢想與現實之間 從不一樣的角度看童婚問題
多年來,我不時都會到發展中國家探訪,了解當地孩子,尤其是女童所面對的困境,並將議題帶回香港,喚起更多人的關注。當中,童婚近乎是個必然遇到的問題。在香港,社會上不乏講述童婚如何摧毀女孩夢想的故事,每個都讓人痛心;然而,角度都比較單一,多歸咎於兒童和家長缺乏教育、盲目跟從傳統習俗,但現實總比想像更多變、更複雜;今趟就讓我帶大家從家庭勞動力與入贅文化的角度看一個童婚的故事。
盧旺達女孩以頭運磚 每天只賺港幣$2.6?
盧旺達,非洲大陸上的「千丘之國」,埋藏著我們難以想像的大屠殺歷史及超過17萬名難民的故事。2018年10月,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Kanie)和大使劉心悠踏足這個九千多公里以外的國度,深入當地貧困村落,了解盧旺達女孩長年面臨的困境。
盧旺達難民營危機處處 女孩無處為家
盧旺達,非洲大陸上的「千丘之國」,埋藏著大屠殺歷史及超過17萬名難民的故事。早前,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Kanie)前往當地探訪,在難民營中傾聽孩子心聲,亦探訪一孤兒家庭,了解貧窮對他們的影響。
聖誕送上「希望之禮」 助困苦孩子開心上學
聖誕節將到,相信大家已開始準備禮物給親朋好友,分享佳節喜悅。希望您也可以為遠方困苦孩子送上由國際培幼會精心挑選的「希望之禮」,將祝福傳遞給他們! 校園空間不足 孩子無奈輟學 國際培幼會(香港)總幹事蕭美娟(Kanie)早前到柬埔寨偏遠地區探訪一所小學,發現近180名學生需輪流在兩個小課室上課,空間嚴重不足:三年級學生要到社區會堂上課,如有社區會議,學生就要停課;而五年級學生則要到八公里外的小學升讀小六,因路途遙遠,很多父母無奈讓孩子輟學。 近180名學生需要分為上下午班,輪流在兩個小課室上課 此外,校園的設施十分殘舊,課室內的白板破了一個大洞,衛生及水利設施亦匱乏。全校師生要共用一個洗手間,水井也只得10米深,供量不足,所提供的水大多混有污泥。 白板破爛不堪,導致孩子學習受阻,更有可能令孩子受傷。 全校師生需共用一個衛生欠佳的廁所。 培幼會希望為這班柬埔寨小朋友建造有六間班房的新校舍,並提供書桌椅、課堂用品、教學用具等「希望之禮」,以及設置獨立間隔洗手間和水井,讓孩子繼續開心上學讀書。 希望大家為親友準備聖誕禮物的時候,也能為困苦孩子送上一份禮物,在黑暗中為他們帶來希望!大家除了可以個人名義送出禮物,亦可以親友名義送出禮物,並且利用網站功能,傳送電子心意卡給親友,或在Facebook與親友分享助人的喜悅。 您亦可選擇以每月港幣240元(即每天港幣八元)助養一名兒童,透過醫療、居所環境、教育、持續生計等方面,長遠幫助孩子及其社區脫貧自立。 *由於網上捐款平台設有港幣 5000元的捐款上限,若捐款超出捐款上限,您可以劃線支票(抬頭請付「國際培幼會有限公司」)或銀行轉賬(滙豐銀行戶口 #640-068292-838)捐款。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 3405-5305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與捐款者服務部聯絡。 匯報... Read More
性暴力、嬰兒夭折、失學 童婚女孩不應承受的痛
對香港孩子而言,美好的校園生活是如此理所當然,可知道這卻是柬埔寨女孩從未想像過的畫面?因為貧窮、文化習俗等原因,有些柬埔寨女孩不得不早早踏上童婚路,繼而面臨失學、懷孕危機及遭受暴力對待的巨大威脅。 在八月底,國際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Kanie)前往柬埔寨探訪,認識了三位早婚的女孩,深入了解童婚所帶來的深遠禍害。 老夫少妻 飽受暴力對待 女孩過早踏入婚姻,往往較為容易遭受丈夫的暴力,甚或性暴力對待。甘鈴於14歲下嫁比她大23年、有過兩段婚姻的丈夫。婚後,疑心極重的丈夫擔心甘鈴與其他男人親近,經常對她施虐,更於白天強行與她發生性行為,令甘鈴時刻活在恐懼當中。 甘鈴忍受不了丈夫的暴力對待,決定離開他。她盼望能接受教育,重過新生。 早婚懷孕 痛失初生女兒 16歲的柏蘭很喜歡上學,但礙於家境貧困,她於三年前輟學結婚,之後亦懷上女兒。因最近的醫療中心離家實在太遠,柏蘭懷孕後一直未有接受產前檢查,其後在家分娩,誕下七個月大的女兒,可惜女兒因早產而夭折。早孕令她的身體變得虛弱,喪女之痛更為她的心靈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 女兒早產夭折,令柏蘭身心受創。 14歲披嫁衣 粉碎上學夢 莎朗的媽媽三年前因病離世,本應是經濟支柱的爸爸決心離開家庭,更在莎朗苦苦哀求他留下來時,直指家人是他的負累,把照顧家庭的責任丟給年紀小小的莎朗。 莎朗並沒有放棄自己,她邊工作邊讀書,堅持了兩年。可是現實迫人,她唯有輟學結婚,盼望有個男人可以照顧其家庭。現在二人育有四個月大的女兒,生活仍是足襟見肘。 莎朗曾努力爭取接受教育,最終還是要向現實低頭,走上童婚之路。 終止無數女孩噩夢 為打擊童婚,培幼會於當地成立「兒童小組」,邀請老師、警察及村民定期與兒童及青年會面,商討社區中的輟學及童婚問題並作出對策,同時致力加強避孕及生育健康教育,以及相關育兒知識,希望藉此改變植根當地的錯誤觀念,避免更多悲劇上演。 「兒童小組」特別關注兒童及青年聲音,鼓勵他們就童婚及輟學問題互相交流,並發表意見。 過去十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全球減少了約2,500萬宗童婚個案,當中以南亞地區最為顯著,童婚率由十年前的49%降至今天的30%。可惜,現時每年全球仍約有1,200萬女童在18歲前結婚。假若情況持續,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新增1.5億名兒童新娘,童婚問題依然逼在眉睫。 助養女童 改變生命 童婚帶來的禍害是無可逆轉的,阻止童婚,為女童爭取教育機會,同時是為她們爭取公平對待,以及更多本來屬於她們的基本權利。 您的支持對女孩十分重要,只需每天付出港幣八元,便可助養一名女孩,幫助她改善生活,接受教育,避免走上童婚路,活出豐盛的人生!